腦排屋
0
  • 登入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24)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3)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打造批判思考SOP,讓你的思路更有跡可循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打造批判思考SOP,讓你的思路更有跡可循

    2025 Mar 06 批判性思考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議題與結論是什麼?
    3. 理由是什麼?有證據嗎?
    4. 有無曖昧不明的語義?
    5. 有無價值觀與描述性假設?
      1. 價值觀假設
      2. 描述性假設
      3. 區分這兩種假設真的有幫助?
      4. 幫助你檢視自己的論點
      5. 幫助你檢視別人的論點
    6. 後記—建立你的批判思考習慣流程

    前言

    這是一本真槍實彈的書。

    作為批判性思考領域中最具權威性的著作之一,每個章節都字字珠璣,充滿深刻的見解。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真正感受到這個領域的博大精深。

    這本書自1981年初版問世以來,至今已更新至第十二版,它的經典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也由於書中滿滿的知識點,整理起來也格外具有挑戰性。我盡量以最淺白的方式,整理出我認為的重點並記錄下來,希望正在閱讀的你,以及未來的我回頭翻閱時能看得懂,且有所收穫。

    批判思考是一套流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驟,根據本書的建議,我們就從作者認為的第一步——「議題與結論」開始說起。


    議題與結論是什麼?

    批判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辨識出你所要思考的整個大綱。

    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下是我的想法:

    第一步驟由書的外觀開始,看看這本書的書名、副標題、書背的簡短述敘;接著看序,了解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再來是書的結尾,看看作者怎麼用整本書回答那些在序裡面提到的議題;最後是觀看目錄以及瀏覽書中各章的標題,縱覽整本書的架構。

    同樣的,批判思考也要從了解議題跟結論開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精準地知道主題是什麼,也才得已進行接下來的思考流程。

    那什麼是議題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篇文章或是演說所探討的整個主軸,且可以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

    結論則是作者對於該議題的觀點。這時我們應該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作者或講者想證明什麼?」或「訊息傳播者的要旨是什麼?」透過這種問題,我們更能注意到作者拿出了什麼證據證明他的觀點。或許透過這種方式,就能找到一些陳述支持不夠堅強的主張,在批判思考流程的一開始便快速地把這些證據不夠的結論篩選掉。


    理由是什麼?有證據嗎?

    在確認議題以及結論後,接下來要找的是支持結論的主觀理由及客觀證據。

    就跟《《反智》:當個能思考、會分析、不被操弄的人》文章中寫的一樣,確認理由的第一步驟也是「秉持科學的懷疑精神」,這時要問的問題是:「他為什麼這樣想?他的理由是什麼」?仔細地在作者的文章、演講中尋找,他支持結論的理由是什麼?為何這個結論是有道理的?

    通常在說明理由後,作者會給出一些客觀的證據,以證明他的推論跟結論是有邏輯的。

    理由是主觀的推論過程,相較之下,證據是客觀的,且來自四面八方,但品質參差不齊,我們必須仔細檢視,並問自己「作者的證據是否充分佐證他的主張?」透過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就能辨識出那些薄弱的證據,這時就又是淘汰不夠好的結論的時候了。

    以下三種是我讀完本書後所記錄下來的證據種類,以及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

    • 個人經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常常聽到「根據我的經驗」,在工作場合中尤其常見,那些覺得自己閱歷豐富的老前輩們常把「我前東家都是這麼做的」掛在嘴邊,但卻忘了確認同樣的做法在不同團隊、時間的條件下是否仍然適用。

      這也是以個人經驗當作證據的陷阱,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能複製到你身上,因你無法保證一切外在因素都跟當時的情況相同。相反的,不好的經驗也同樣適用。舉例來說,你在網路上看到某間餐廳的抱怨文章,說服務生的態度很差、咖啡很難喝等。但有可能只是作者剛經歷失戀,用不愉快的濾鏡看世界所得到的經驗。

      因此,若要以個人經驗為證據,應該相信大數法則,僅僅是單一個人的片面經驗無法代表全部。假設發聲的是權威人士,這或許可以為證言加分,但這也有該檢視的地方,這也帶我們到了第二種證據—訴諸權威。

    • 訴諸權威:

      就算證據是權威所提供的,我們還是得秉持科學懷疑精神:「為什麼我們應該相信這位權威?」

      有許多問題可以檢視權威人士的可信度,包含以下幾個:

      該權威人士對於該主題是否專業?他在這個主題是否有廣泛的經驗?他是否在這領域關係良好,能透過特殊管道取得關鍵的事實?抑或是他能親自觀察事件,所以能提出他的觀點?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認該權威人士足夠客觀。我們常可以看到牙膏廣告最後有牙醫的簽名見證,或是某調查報告有權威機構的認證核可,但這背後或許可能會有利益勾結的問題。我相信醫生、權威們大部分一定是清白、正義的,但檢視權威人士的客觀度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我們才能當個稱職的批判思考者,做出合理的判斷。

    • 以科學為證:

      作為人類集體進步的基礎,科學肯定是最有用的證據之一,因為它可複製、控制且精確。

      若要以科學為證,證據的基礎會是「研究報告」,這就是我們要評估的地方,以下是幾個需要評估的要點:

      • 報告來源的品質為何?
      • 研究時間距離現在多久?
      • 研究是否足夠客觀?

      確保研究報告來自有足夠公信力的組織、選擇時間較近且客觀的報告,如果能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以科學為證將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足以通過批判思考嚴格的審查。



    有無曖昧不明的語義?

    接下來的步驟是,檢查有沒有曖昧不明的語言。

    這種「不說清楚」的特性,日常生活中在廣告或是邀請中最常出現,因為他們想要向你推銷產品或活動,他們有刻意只提到美好的一面,然後將不好的隱藏起來,我們可以用批判思考把這些曖昧的語義都揪出來。

    我認為可以學習書中的批判思考方式,把要思考的議題拆分為議題、結論及理由,如此一來便可以一目瞭然找出不合理之處。

    案例一:廣告。「我牌安眠藥:藥效強大,三十分鐘見效。」

    議題:你應該買哪種安眠藥?

    結論:買我牌安眠藥。

    理由:藥效強大,三十分鐘見效。

    這裡指的強大是多強大?讓你昏昏欲睡?或是讓你完全失去意識?

    案例二:職場說服中的模糊福利。

    「我們公司有許多愉快勝任的員工。如果你加入本公司的行列,除了我們討論過的薪水以外,當然還有額外福利。」

    議題:你應選擇哪家公司?

    結論:加入我們公司。

    理由:薪水外加額外福利,員工愉快勝任。

    這裡說的「額外福利」並沒有提到是什麼福利,是醫療保險?還是辦公室設施?

    「愉快勝任」也難以具體想像,可能僅是修辭誇飾。

    我們檢視的過程,要盡可能尋找會影響我們接受的任何字詞。

    一個不錯的方法,端看你是否能在心中描繪一幅清楚的圖像。如果該敘述混雜著曖昧不明的語義,那你便很難精準地依照句子的描述,在心中畫一幅對應的圖。

    例如上述「加入公司」的例子,「額外福利」無法幫助我們描繪出對應的畫面。但當敘述變成「額外的員工餐廳福利」,便可以想像出一個餐廳,裡面都是配帶著識別證的員工。

    此外,當你已經努力釐清曖昧不明的語義,但仍有一些地方是不確定的,你就放棄它吧!你已盡力做到你該做的了。當內容過於曖昧不明,責任在於作者,不在讀者。


    有無價值觀與描述性假設?

    在確定是否有曖昧不明的語義後,接下來要找的是作者的「假設」。假設是理由與結論間的隱形連結,對於推論的合理性與可信度影響甚巨。

    書中將假設分為「價值觀假設」及「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指作者偏好某種價值觀甚於另一種,但這種偏好並未明白指出。

    例如,一位企業高管可能更重視「效率」而非「公平」,或更偏向「個人自由」而非「集體責任」,這樣的價值觀偏好會影響政策的推動,例如將過多的工作量分配給效率較高的員工,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這種假設主觀性強,基於個人或群體偏好。

    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是作者對世界現狀或未來發展的隱含信念。

    例如,「世界是公平的」是一種常見的描述性假設,這可能導致人們認為成功完全取決於個人努力,而忽略外部因素。

    這類的假設則是客觀性較強,但可能基於錯誤信念。

    區分這兩種假設真的有幫助?

    原本我認為將假設區分為價值觀假設及描述性假設會過於複雜,因為我本來只想從他人的論點中尋找是否有假設存在,以評估自己是否要接受這個論點。

    但經過整理後,我發現對同個論點分別偵查這兩種假設的方式,不但能使我更有系統的評估他人論點,也能幫我檢視自己的論點是否足夠清晰。

    幫助你檢視自己的論點

    • 更有層次地建立論證,提升論點的說服力:

      例如,在討論「是否應該推動更嚴格的碳排放規範」時:

      • 如果你的對手挑戰你的描述性假設(「碳排放不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你需要準備科學數據來回應。
      • 如果你的對手挑戰你的價值觀假設(「經濟發展比環保更重要」),你需要從道德或長期效益的角度來辯護。
    • 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了解自己抱持何種價值觀假設,以及產生價值觀偏好的根本原因,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

    幫助你檢視別人的論點

    • 系統化地分析,避免混淆個人價值與事實判斷:

      許多爭論其實來自於價值觀差異,而非事實問題。區分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可以避免討論變成意識形態之爭,並有效評估論點。

    • 更精確地反駁或支持論點:

      • 如果你發現對方的描述性假設並不符合現實,你就能挑戰這個論點的可靠性。
      • 如果你發現對方的價值觀假設與你不同,你可以有意識地評估是否接受這樣的價值排序。
    • 包容不同背景的人:知道他人抱持何種價值觀假設,以及產生偏好的原因,讓你更能包容不同背景的人。

    除了理解兩種假設的重要性,我們還需要練習。

    多多練習發現和評估假設,我們能更敏銳地察覺隱藏在論點中的邏輯漏洞,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後記—建立你的批判思考習慣流程

    批判思考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工具,每個人的做法都不盡相同,本書僅提供作者的觀點,至於如何運用,決定權仍在我們手中。你可能會同意他提出的第一個步驟,卻對其他部分持保留態度。就像我最初並不完全接受「假設該區分為兩類」的觀點一樣,而這本身就是批判思考的實踐過程。

    為了讓這個工具更易於應用,我認為將其整理為系統化的流程會更有幫助,能在不同議題上快速發揮作用。

    在閱讀並整理完本書後,我歸納出了以下的步驟:

    1. 吸收大量資料
    2. 快速瀏覽議題和結論,掌握大綱
    3. 分析作者的理由及證據
    4. 偵察是否使用了曖昧不明的語義
    5. 審視結論與理由之間的假設是否不合理
    6. 綜合所有資訊,決定是否接受觀點,或提出進一步質疑

    以上是我的批判思考流程,你的呢?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

      • 2025 Jan 16

      架構你的《思考的框架》,累積小模型解決大問題

      • 2025 Jan 23

      運用關鍵三技法,幫助你做出《高勝算決策》

      • 2025 Apr 10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 2025 Feb 13

      跟著巴菲特用雪球打敗市場先生

      • 2024 Dec 05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