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打造批判思考SOP,讓你的思路更有跡可循
2025 Mar 06 批判性思考
前言
這是一本真槍實彈的書。
作為批判性思考領域中最具權威性的著作之一,每個章節都字字珠璣,充滿深刻的見解。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真正感受到這個領域的博大精深。
這本書自1981年初版問世以來,至今已更新至第十二版,它的經典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也由於書中滿滿的知識點,整理起來也格外具有挑戰性。我盡量以最淺白的方式,整理出我認為的重點並記錄下來,希望正在閱讀的你,以及未來的我回頭翻閱時能看得懂,且有所收穫。
批判思考是一套流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驟,根據本書的建議,我們就從作者認為的第一步——「議題與結論」開始說起。
議題與結論是什麼?
批判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辨識出你所要思考的整個大綱。
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下是我的想法:
第一步驟由書的外觀開始,看看這本書的書名、副標題、書背的簡短述敘;接著看序,了解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再來是書的結尾,看看作者怎麼用整本書回答那些在序裡面提到的議題;最後是觀看目錄以及瀏覽書中各章的標題,縱覽整本書的架構。
同樣的,批判思考也要從了解議題跟結論開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精準地知道主題是什麼,也才得已進行接下來的思考流程。
那什麼是議題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篇文章或是演說所探討的整個主軸,且可以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
結論則是作者對於該議題的觀點。這時我們應該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作者或講者想證明什麼?」或「訊息傳播者的要旨是什麼?」透過這種問題,我們更能注意到作者拿出了什麼證據證明他的觀點。或許透過這種方式,就能找到一些陳述支持不夠堅強的主張,在批判思考流程的一開始便快速地把這些證據不夠的結論篩選掉。
理由是什麼?有證據嗎?
在確認議題以及結論後,接下來要找的是支持結論的主觀理由及客觀證據。
就跟《《反智》:當個能思考、會分析、不被操弄的人》文章中寫的一樣,確認理由的第一步驟也是「秉持科學的懷疑精神」,這時要問的問題是:「他為什麼這樣想?他的理由是什麼」?仔細地在作者的文章、演講中尋找,他支持結論的理由是什麼?為何這個結論是有道理的?
通常在說明理由後,作者會給出一些客觀的證據,以證明他的推論跟結論是有邏輯的。
理由是主觀的推論過程,相較之下,證據是客觀的,且來自四面八方,但品質參差不齊,我們必須仔細檢視,並問自己「作者的證據是否充分佐證他的主張?」透過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就能辨識出那些薄弱的證據,這時就又是淘汰不夠好的結論的時候了。
以下三種是我讀完本書後所記錄下來的證據種類,以及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
個人經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常常聽到「根據我的經驗」,在工作場合中尤其常見,那些覺得自己閱歷豐富的老前輩們常把「我前東家都是這麼做的」掛在嘴邊,但卻忘了確認同樣的做法在不同團隊、時間的條件下是否仍然適用。
這也是以個人經驗當作證據的陷阱,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能複製到你身上,因你無法保證一切外在因素都跟當時的情況相同。相反的,不好的經驗也同樣適用。舉例來說,你在網路上看到某間餐廳的抱怨文章,說服務生的態度很差、咖啡很難喝等。但有可能只是作者剛經歷失戀,用不愉快的濾鏡看世界所得到的經驗。
因此,若要以個人經驗為證據,應該相信大數法則,僅僅是單一個人的片面經驗無法代表全部。假設發聲的是權威人士,這或許可以為證言加分,但這也有該檢視的地方,這也帶我們到了第二種證據—訴諸權威。
訴諸權威:
就算證據是權威所提供的,我們還是得秉持科學懷疑精神:「為什麼我們應該相信這位權威?」
有許多問題可以檢視權威人士的可信度,包含以下幾個:
該權威人士對於該主題是否專業?他在這個主題是否有廣泛的經驗?他是否在這領域關係良好,能透過特殊管道取得關鍵的事實?抑或是他能親自觀察事件,所以能提出他的觀點?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認該權威人士足夠客觀。我們常可以看到牙膏廣告最後有牙醫的簽名見證,或是某調查報告有權威機構的認證核可,但這背後或許可能會有利益勾結的問題。我相信醫生、權威們大部分一定是清白、正義的,但檢視權威人士的客觀度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我們才能當個稱職的批判思考者,做出合理的判斷。
以科學為證:
作為人類集體進步的基礎,科學肯定是最有用的證據之一,因為它可複製、控制且精確。
若要以科學為證,證據的基礎會是「研究報告」,這就是我們要評估的地方,以下是幾個需要評估的要點:
- 報告來源的品質為何?
- 研究時間距離現在多久?
- 研究是否足夠客觀?
確保研究報告來自有足夠公信力的組織、選擇時間較近且客觀的報告,如果能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以科學為證將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足以通過批判思考嚴格的審查。
有無曖昧不明的語義?
接下來的步驟是,檢查有沒有曖昧不明的語言。
這種「不說清楚」的特性,日常生活中在廣告或是邀請中最常出現,因為他們想要向你推銷產品或活動,他們有刻意只提到美好的一面,然後將不好的隱藏起來,我們可以用批判思考把這些曖昧的語義都揪出來。
我認為可以學習書中的批判思考方式,把要思考的議題拆分為議題、結論及理由,如此一來便可以一目瞭然找出不合理之處。
案例一:廣告。「我牌安眠藥:藥效強大,三十分鐘見效。」
議題:你應該買哪種安眠藥?
結論:買我牌安眠藥。
理由:藥效強大,三十分鐘見效。
這裡指的強大是多強大?讓你昏昏欲睡?或是讓你完全失去意識?
案例二:職場說服中的模糊福利。
「我們公司有許多愉快勝任的員工。如果你加入本公司的行列,除了我們討論過的薪水以外,當然還有額外福利。」
議題:你應選擇哪家公司?
結論:加入我們公司。
理由:薪水外加額外福利,員工愉快勝任。
這裡說的「額外福利」並沒有提到是什麼福利,是醫療保險?還是辦公室設施?
「愉快勝任」也難以具體想像,可能僅是修辭誇飾。
我們檢視的過程,要盡可能尋找會影響我們接受的任何字詞。
一個不錯的方法,端看你是否能在心中描繪一幅清楚的圖像。如果該敘述混雜著曖昧不明的語義,那你便很難精準地依照句子的描述,在心中畫一幅對應的圖。
例如上述「加入公司」的例子,「額外福利」無法幫助我們描繪出對應的畫面。但當敘述變成「額外的員工餐廳福利」,便可以想像出一個餐廳,裡面都是配帶著識別證的員工。
此外,當你已經努力釐清曖昧不明的語義,但仍有一些地方是不確定的,你就放棄它吧!你已盡力做到你該做的了。當內容過於曖昧不明,責任在於作者,不在讀者。
有無價值觀與描述性假設?
在確定是否有曖昧不明的語義後,接下來要找的是作者的「假設」。假設是理由與結論間的隱形連結,對於推論的合理性與可信度影響甚巨。
書中將假設分為「價值觀假設」及「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指作者偏好某種價值觀甚於另一種,但這種偏好並未明白指出。
例如,一位企業高管可能更重視「效率」而非「公平」,或更偏向「個人自由」而非「集體責任」,這樣的價值觀偏好會影響政策的推動,例如將過多的工作量分配給效率較高的員工,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這種假設主觀性強,基於個人或群體偏好。
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是作者對世界現狀或未來發展的隱含信念。
例如,「世界是公平的」是一種常見的描述性假設,這可能導致人們認為成功完全取決於個人努力,而忽略外部因素。
這類的假設則是客觀性較強,但可能基於錯誤信念。
區分這兩種假設真的有幫助?
原本我認為將假設區分為價值觀假設及描述性假設會過於複雜,因為我本來只想從他人的論點中尋找是否有假設存在,以評估自己是否要接受這個論點。
但經過整理後,我發現對同個論點分別偵查這兩種假設的方式,不但能使我更有系統的評估他人論點,也能幫我檢視自己的論點是否足夠清晰。
幫助你檢視自己的論點
更有層次地建立論證,提升論點的說服力:
例如,在討論「是否應該推動更嚴格的碳排放規範」時:
- 如果你的對手挑戰你的描述性假設(「碳排放不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你需要準備科學數據來回應。
- 如果你的對手挑戰你的價值觀假設(「經濟發展比環保更重要」),你需要從道德或長期效益的角度來辯護。
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了解自己抱持何種價值觀假設,以及產生價值觀偏好的根本原因,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
幫助你檢視別人的論點
系統化地分析,避免混淆個人價值與事實判斷:
許多爭論其實來自於價值觀差異,而非事實問題。區分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可以避免討論變成意識形態之爭,並有效評估論點。
更精確地反駁或支持論點:
- 如果你發現對方的描述性假設並不符合現實,你就能挑戰這個論點的可靠性。
- 如果你發現對方的價值觀假設與你不同,你可以有意識地評估是否接受這樣的價值排序。
包容不同背景的人:知道他人抱持何種價值觀假設,以及產生偏好的原因,讓你更能包容不同背景的人。
除了理解兩種假設的重要性,我們還需要練習。
多多練習發現和評估假設,我們能更敏銳地察覺隱藏在論點中的邏輯漏洞,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後記—建立你的批判思考習慣流程
批判思考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工具,每個人的做法都不盡相同,本書僅提供作者的觀點,至於如何運用,決定權仍在我們手中。你可能會同意他提出的第一個步驟,卻對其他部分持保留態度。就像我最初並不完全接受「假設該區分為兩類」的觀點一樣,而這本身就是批判思考的實踐過程。
為了讓這個工具更易於應用,我認為將其整理為系統化的流程會更有幫助,能在不同議題上快速發揮作用。
在閱讀並整理完本書後,我歸納出了以下的步驟:
- 吸收大量資料
- 快速瀏覽議題和結論,掌握大綱
- 分析作者的理由及證據
- 偵察是否使用了曖昧不明的語義
- 審視結論與理由之間的假設是否不合理
- 綜合所有資訊,決定是否接受觀點,或提出進一步質疑
以上是我的批判思考流程,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