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1)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讀後感:為你的人生資本注入「流動性」,啟動無限升值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讀後感:為你的人生資本注入「流動性」,啟動無限升值

    2025 Jul 31 經濟學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國際分工的底層邏輯: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
    3. 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量化寬鬆 QE
      1. 量化寬鬆的運作機制
      2. 歷史案例
      3. 量化寬鬆的挑戰與限制
    4. 我的想法
      1. 比較利益
      2. 量化寬鬆=流動性注入模型

    前言

    「量化寬鬆就是一直印鈔票?」、「一直印鈔票真的可以救經濟?」如果你常被這類問題卡住,《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就是最適合你的解答書。作者魯帕・帕特爾(Rupal Patel)與傑克・敏寧(Jack Meaning),皆任職英格蘭銀行,將親友最愛問的十大疑惑——從物價緣何飆漲、銀行怎樣「生錢」,到量化寬鬆究竟是什麼——拆成十章,用咖啡店、網購等日常情境說透貨幣如何流動、經濟如何運轉。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將會分享書中兩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關鍵概念。

    首先是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這兩個概念不僅解釋了全球貿易為何如此蓬勃發展,更揭示了專業化如何極大地提升效率,無論是在國家層面的產業分工,或是日常工作中的團隊協作,都有著龐大的影響力。

    接著,我們談量化寬鬆(QE),它並非單純的「印鈔票」,而是一套精妙的會計操作,旨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刺激經濟。透過具體的案例與運作機制解析,您將會對這個常在新聞中聽到的詞彙有更清晰的認識。

    最後,我將結合書中精髓,分享這些經濟學原理如何應用於我們的個人生活與職涯發展,提出「流動性注入模型」與「比較利益」在解決生活困境上的使用靈感。

    讓我們接著看下去吧!


    國際分工的底層邏輯: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

    國際分工的起點,來自於每個國家擁有的「絕對利益」。這是一種天生的優勢,可能來自地理、氣候、歷史傳承或純粹的運氣。例如英國氣候不適合種香蕉,就無法與熱帶國家厄瓜多競爭。在這樣的前提下,各國自然傾向專注生產自己最擅長、最有效率的商品,這也為跨國貿易奠定基礎。

    但推動現代國際貿易的關鍵,其實是更進一步的「比較利益」概念。19 世紀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上都有絕對優勢,還是應該聚焦在「機會成本最低」的商品上。以英國與厄瓜多種植水果為例:雖然厄瓜多香蕉與草莓的種植成本都比英國低,但相較之下,厄瓜多種香蕉的成本遠低於草莓,而英國更適合種草莓。若雙方選擇自己「相對最划算」的作物來種,再進行貿易,就能達到雙贏。這便是比較利益的本質:專注做你做得相對更好的事。

    這個概念不只出現在國家貿易,也充斥在我們身邊的大街小巷中。書中提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在《國富論》中描述一家別針工廠:若十位員工各自完成整套流程,每天頂多做出幾支別針;但若分工合作,各自專責某道工序,每天竟能產出四萬八千支。這種專業化能大幅提升效率、降低訓練與切換成本,讓人力資源運用極大化。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為福特汽車生產工廠引入移動式裝配線,就是一個近代製造業高度專業化的例子。在 1913 年福特汽車採用移動式裝配線之前,組裝一輛汽車平均需要超過 12小時以上,每日產量極低。但在 1913 年後,他們將 3000 道組裝工序簡化成 84 道,工人只需專注於單一、簡單的動作,從此之後他們組裝一輛 T 型車只需要 1 小時 33 分鐘,生產效率提升了數倍。當然,福特汽車也因此大幅成長,經典的 T 型車在 1921 年時,在全球的市佔率甚至達到了誇張的 56.6%,也就是你當時在路上看到的所有車子,超過一半都是同一款!

    時至今日,因為絕對利益及比較利益而形塑的專業分工,已經讓世界變得越來越緊密。自 1900 年以來,全球貿易量增加了四十倍,貿易讓產品更便宜、選擇更多。這也是為何你常會看到某些衣服是中國、柬埔寨、越南製造的,卻極少看過美國製作的衣服,因為亞洲的勞動力充足且工資較低廉,相較於美國,亞洲擁有生產衣服的比較利益。

    以你我手上拿的 iPhone 手機為例。iPhone 的晶片來自我們台灣的台積電,而其他零組件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瑞士、法國……等數十個國家,全球各地以最低成本生產最擅長的零件,最後再送到中國、印度、巴西等地組裝,這便是國際分工到極致的例子。

    正如凱因斯在 1919 年觀察到的:「倫敦人可以躺在床上喝著早餐茶,透過電話叫來世界各地的農產品」。這句話在今天不只成真,甚至變成日常。我今天早上泡的咖啡豆來自墨爾本,而昨晚喝的紅酒來自法國波爾多。

    總結來說,從絕對利益、比較利益到專業化,這些經濟學原理形塑了現代全球經濟的樣貌。國家不再自給自足,而是透過國際分工與貿易,各自發揮所長,建立起彼此依存的世界村。


    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量化寬鬆 QE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是一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當傳統的利率調整手段無法有效刺激經濟時,中央銀行會啟用這項政策以增加貨幣供給,促進經濟活動。我們可能常在新聞中看過關於量化寬鬆的資訊,但還沒有真正理解過,以為 QE 就是要「印更多鈔票」,包含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我。但事實上,它的運作方式遠比這個說法更為精妙且複雜。中央銀行並非真的用實體印鈔機印出大量鈔票,而是透過一套巧妙的會計操作來增加貨幣供給。

    量化寬鬆的運作機制

    量化寬鬆的核心在於中央銀行以新創造的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通常是低風險的資產,像是政府債券。這些債券可以視為政府的借據,中央銀行選擇此類資產是因為其風險較低,符合中央銀行謹慎的運作原則。

    舉例來說,假設曹小姐持有一筆政府債券,中央銀行決定向她購買。中央銀行不會從自己的金庫裡拿出錢來付,而是直接在她所屬的商業銀行帳戶中,憑空「記上」一筆新的存款。這筆新增的存款正是透過 QE 創造出來的貨幣。此時,曹小姐持有的債券減少了,但她的銀行帳戶裡多了錢。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那裡有了一筆新的存款(因為中央銀行增加了準備金),同時他們也對曹小姐有一筆相應的存款債務。而中央銀行本身,則取得了曹小姐出售的債券,並相應地增加了對商業銀行的債務(也就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曹小姐:債券 -$100,存款 +$100。

    商業銀行:準備金 +$100,存款 -$100(欠曹小姐)。

    中央銀行:債券 +$100,準備金 -$100(欠商業銀行)。

    關鍵在於中央銀行創造出來的這 $100 準備金,整個系統的貨幣供給就這樣同步擴張 $100,而實體紙鈔一張都沒印。

    這種機制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不僅增加了經濟中的流動性,還通過一系列貨幣傳遞機能影響經濟。例如,新增的貨幣供給可能刺激消費和投資,進而增加總需求。

    歷史案例

    量化寬鬆最早在 2001 年由日本銀行大規模實施。當時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傳統的利率政策已無效。日本銀行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和其他資產,向經濟注入大量貨幣,試圖刺激經濟活動,而日本的經濟也在2005年後復甦,通貨緊縮的現象暫時解除。

    時間快轉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傳統的降息政策已經無法應對危機,許多國家的利率已接近或達到零下限。此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聯準會)在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的領導下,開始實施QE,試圖穩定金融市場並刺激經濟。其他主要中央銀行,如英格蘭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也相繼採取類似措施,全球進入 QE 時代。這些行動有效緩解了金融危機的衝擊,促進了經濟復甦。

    量化寬鬆的挑戰與限制

    雖然QE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證明了它的有效性,但理論基礎和長期影響其實仍存在爭議。班.柏南克甚至曾幽默地表示:「QE 的問題是,它實際運作得很順利,但理論上不行。」這反映了經濟學家對 QE 機制的理解尚未完全成熟。類似於醫學中的全身麻醉,QE 的效果可見,但背後的精確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此外,過度依賴 QE 也可能導致通脹過高,侵蝕貨幣的購買力。例如,如果中央銀行無限制地增加貨幣供給,可能引發物價快速上漲,使生活成本上升,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總之,量化寬鬆是一種強大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它的運用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和謹慎的評估。


    我的想法

    比較利益

    想像你是人力資源部的小主管,這週同時冒出三件急事:月底新人招募、下週對高層簡報、以及新人教育手冊更新。

    一個人的生產力終究有限,遇到很多任務時不可能一人分飾好幾角,超人般的完成所有事情。「比較利益」的概念能幫助我們盤點團隊裡誰做哪件事的機會成本最低。也許你擅長設計招募流程,幾小時內就能弄完所有程序,但你超級不會做簡報。反觀同事 A 做簡報就像呼吸一樣簡單,而同事 B 是 Word 高手。於是你主動提出,月底新人招募事宜交給你負責,而下週要報的簡報交給同事 A 製作;同事 B 則完成新人教育手冊更新。每個人做自己擁有比較利益的事情,讓整個團隊達成資源最佳化,得以用最少的時間高效做完最多任務。

    量化寬鬆=流動性注入模型

    量化寬鬆是指各國央行在降息政策仍沒有作用時,才會啟用的方式,在最卡關的時候注入新的資金以促進經濟活動。

    而用在自身生活中,我想,可以將「注入流動性」當作一個可用模型的核心想法。也就是當系統卡關、資源枯竭時,用非傳統方法注入新動能,讓流程重新轉起來。這時要注入的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人脈、工具…等等。

    我馬上想到了兩種可能的案例。

    案例一:

    你白天工作非常忙碌,晚上回家還得顧小孩、打掃家裡,導致一直想進行的副業計畫永遠排不進來。你努力思考該如何帶來改變後,規定自己早起一小時當做自己的副業時間,前一晚嚴格執行 22:30 斷網就寢,換來清晨腦袋最清的 60 分鐘;再用 10% 薪水請家事外包,每週省下 3 小時掃地、拖地。時間和體力都活化後,你能在早晨完成寫作草稿、品牌策略制定,晚上專心陪伴家人。這就是把時間與金錢當 QE,灌進生活,讓人生 ROI 飆高。

    案例二:

    你想在三週內搞懂程式語言 Python,但下班只剩零碎精力。你可以先公開在 Threads 發出「21 天 Python 挑戰」,拉朋友一起打卡,外部壓力就是第一波流動性;再花三千元購買線上課程,課程路徑+社群問答是第二波資金;最後建立自己的 GPT 當即時助教,寫完每段程式就丟給 AI 檢查、優化。三道流動性灌入後,你不再因為時間零碎而找藉口,在眾人的監督下,順利在第二週便慢慢上手了新的程式語言。

    整體來說,當遇到任何卡關時都能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從哪裡調度到額外流動性?」這能幫助我們找到方法應對卡住的關卡,當我們注入了合適的資源,提供流動性,停滯的系統就能像央行執行 QE 一樣,慢慢重新轉動、活絡起來。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因為印太多的鈔票會導致通膨加速、經濟惡化;知識跟資源則相反-越澎湃越能創造價值,請放心加碼,無限增加流動性,讓自己無可取代。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運用關鍵三技法,幫助你做出《高勝算決策》

        • 2025 Apr 10

        《不當決策》:妥當決策,從促進多元對話開始

        • 2025 May 01

        跟著巴菲特用雪球打敗市場先生

        • 2024 Dec 05

        《囚犯的兩難》:從囚犯困境到氣候變遷,我們的合作考驗

        • 2025 Aug 21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 2025 Jul 24

        拒絕混亂!用《六頂思考帽》解鎖你的清晰思路

        • 2025 Jan 09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格藍腦排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