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排屋
0
  • 登入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24)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3)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2025 May 22 決策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五力分析
    3. 將五力分析應用在生活決策
      1. 潛在的新進者、替代品的威脅、現有競爭者間的競爭 — 爭奪機會的競爭作用力
      2.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尋找關鍵資源
      3. 「買家」的議價能力 — 發掘「市場」
    4. 後記

    前言

    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競爭力大師,26歲就在哈佛商學院任教,是該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由此可見他在商管領域的天賦。

    他在1979年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了「五力分析」,用以分析產業及市場的競爭強度和吸引力,有助於企業了解特定市場的競爭程度和潛在獲利能力。

    過去在一些商管報導及Podcast中常聽到有人提及五力分析,這次終於有機會拜讀競爭策略一書,能好好認識一下這個經典的理論。可能因為麥可知識淵博、內容深奧,我常得停下來反覆消化。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聊聊,到底什麼是五力分析吧。


    五力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包含以下五種力量,這些力量塑造了產業內的競爭:

    • 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會帶來新的產能,也會爭奪市場份額,這可能會對價格、成本都造成壓力 。這種威脅的程度取決於進入壁壘的大小,這些進入障礙包括規模經濟、品牌忠誠度、轉換成本、資金需求、政府政策以及現有企業的預期報復等。較高的進入障礙可以保護現有企業,而低進入壁壘則使市場更容易受到新競爭者的影響。了解潛在的新競爭者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有助於企業評估市場的長期穩定性和獲利能力。

    •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程度:

      當競爭者數量眾多或規模大致相等、產業成長緩慢、固定成本高且產品差異化程度低時,競爭往往會特別激烈。產業內競爭的激烈程度更會大大影響所有競爭者的獲利能力。企業需要了解互相競爭的動態局面,以便有效地定位自己並避免破壞性的價格戰。

    • 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

      當替代品提供有吸引力的性價比,而且讓買家轉換購買替代品的成本較低時,這種威脅就會很高。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和差異化其產品,以減少客戶轉向替代品的威脅。

    • 買家的議價能力:

      強大的買家可以壓低價格,要求更好的品質或服務,並從中獲取更多價值。當買家數量較少但購買量大、產品差異化程度低時,買家的議價能力就會更高。了解買家的議價能力有助於企業確定定價策略和需要提供的服務水平。

    •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強大的供應商可以收取更高的價格,要求更有利的條款,並降低企業的獲利能力。當供應商數量很少、更換供應商成本高昂或供應商的產品獨特時,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就會更高。供應商決定條款的能力,會影響企業的成本結構和獲利能力。企業需要仔細管理與供應商的關係,以確保它們不會過度依賴少數強大的實體。

    以上,快速且盡可能簡單易懂介紹了五力分析。但這似乎完全就只適用於經營企業,如果要應用在個人的日常生活呢?


    將五力分析應用在生活決策

    我將五力分析做了一些個人化的修改,讓我能更貼切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

    潛在的新進者、替代品的威脅、現有競爭者間的競爭 — 爭奪機會的競爭作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較少遇到「現有競爭者+新進者+替代品」同時出現的情形,更多時候只是單純搶同一份資源,因此我把這三股力量合併檢視。

    這可能包括爭奪工作、升職、大學入學、獎學金。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取決於「競爭者」(其他有相似目標的人)的數量、目標資源的稀缺性等。而進入障礙就是你的競爭優勢,當他人越無法複製你的技能、無法替代你的位置,代表進入障礙越高。了解個人和職業生活中的競爭格局和替代性,能讓我們識別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制定脫穎而出的策略。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尋找關鍵資源

    供應商可以詮釋為個人所依賴的資源。這包含了財務資源、導師、家人和朋友,甚至是個人的技能和知識。供應商較高的議價能力,代表我們對特定人、事、物的依賴性(例如,過度依賴某人提供的支持)。了解與個人「供應商」的選項,可以幫助我們發覺潛在的脆弱性,以及尋求多元化支持和資源。正如企業需要可靠的供應商一樣,個人也需要強大且多元化的靠山。但也像企業不可過度仰賴特定供應商,我們一樣不能太過依賴特定技能或資源,多元化才能讓我們更加穩定,比較不會因為單一因素劇烈變動而受到影響。

    「買家」的議價能力 — 發掘「市場」

    可以將「買家」想像為對你「買單」的各種利害關係人,這可能包括潛在的雇主(對於職業決策)、人際關係中的伴侶、客戶(如果自僱)或甚至是個人技能和抱負的更廣泛的「市場」。買家較高的議價能力,代表著這些利害關係人對結果和條款有顯著的影響力(例如,雇主強勢規定薪資和工作條件),或是太太決定一切。分析關鍵利害關係人當下的「議價能力」,能幫助我們找到真正適合的「市場」,或是跟這些關係人溝通,以找到最平衡的合作模式。

    接下來以兩種例子說明:

    • 以選擇職業為例:

      • 爭奪機會的競爭作用力

        查詢職務的人才缺口與平均離職率,缺口大、流動率高=進場門票較好搶。

      • 尋找關鍵資源

        導師、內推人、同溫層社群,盤點誰能加速你進入該行。

      • 發掘「市場」

        想想未來雇主、客戶,他們最在意的價值是什麼。

    • 以個人發展/學習新技能為例:

      • 爭奪機會的競爭作用力

        觀察課程報名熱度、社群討論頻率。如果市場已爆滿,你就要學得比別人深或跟原專長做整合。

        但這對於學習新知,並不總是與競爭有關,有時學習新事物就只是因為個人嗜好而已。

      • 尋找關鍵資源

        付費課程、實戰專案、教練,另外也可以用「黃金時段法」的方式,將每天最清醒的時間留給學習。

      • 發掘「市場」

        思考這技能能替誰省錢、賺錢或省時間?自己、公司、客戶或是社群?

    我發現,將五力分析歸納為這三種關鍵問題,對我來說更可以落地應用,實際地幫助我決策生活中的大小事,而不只是束之高閣的純理論。


    後記

    無論是應用於產業結構分析的五力分析,或是我自己淬鍊出的簡化版本,都能發現我們追求的是自身的定位,那些難以被取代的優勢。

    持續發展獨特性、創造差異化是至關重要的,這能確保我們一直保有優勢,應對來自競爭者的種種挑戰。

    最後想強調的是,競爭固然重要,但不必陷入過度的零和思維。有時,相較於爭奪既有資源,開創更大的市場需求或許是更明智的策略。如果能將競爭轉化為一場無限賽局,減少對立,提升整體福祉,對所有人而言都會是更好的結果。

    至於如何實現,就取決於我們的選擇了。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哈佛教你做出聰明決策》:建立客製化決策流程

      • 2025 Apr 24

      《管理》:讓毛治國的四段論模型為你的決策打底

      • 2025 Jun 19

      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

      • 2025 Jan 16

      架構你的《思考的框架》,累積小模型解決大問題

      • 2025 Jan 23

      《你問對問題了嗎》?用「重組問題框架」扭轉你的思考角度

      • 2025 Jan 02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 2025 Feb 20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