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哪有只教你貪財》,它還能幫助你做更好的選擇
2025 Jul 17 經濟學
前言
這本書很有趣也很生動!作者在書中虛擬了十六堂經濟學課程,每堂課邀請一位經濟學大師開講,把許多經濟學較生澀的概念轉成貼近生活的例子。
這無疑是一本適合所有人的普及型書籍,它不著重於深奧的理論或複雜的數學圖表,而是引導我們思考如何運用經濟學思維來做決策,實現理性消費與感性生活。
透過本書,我釐清了幾個曾經耳熟能詳,卻又沒有完全理解的幾個經濟學名詞,包含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效用遞減等,也讓我對自由放任的市場有了新的一層見解。就讓我們從「兩種成本」開始說起吧!
沉沒成本成與機會成本
大學時期修經濟學的課時,常聽到教授說「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的確,不管是供給、需求、國際分工、市場、競爭等等,以廣義上來說都是一種選擇。沉沒成本以及機會成本就是經濟學中關於選擇的底層邏輯。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你已經花出去、而且無法再收回的費用或投入。因為錢都花了、時間也耗了,這些投入無論你之後做什麼決定,都已經回不來了。這就好像是你的投入已經「沈沒」了一般。
生活中類似的「沉沒成本陷阱」無處不在,我們以書中的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為例:
- 租房子的例子:你付了1000元的套房訂金,後來發現另一間條件更好、更便宜的房子。如果你因為心疼那1000元而硬簽高房租,一年下來多付的錢將遠超過訂金。這1000元就是沉沒成本,是已經付出無法收回的錢。
- 不喜歡的工作: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在一份工作上投入了時間、精力,即使不喜歡也捨不得離開,因為覺得假使離開了,以前那些時間及努力都白費了。那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投入都已經沉沒了。
- 不適合的感情:有些情侶交往一段時間後發現不適合,卻因為之前付出了太多感情和時間,不願放手,結果反而讓自己陷入更痛苦的境地。
- 無聊的電影:你花了250塊買了一張三小時的電影票,看了一小時後覺得非常難看,但捨不得花掉的錢與一小時的時間而硬著頭皮看完,白白浪費了接下來的兩小時。
沉沒成本告訴我們的是,別戀棧過去的付出與投入,未來不該與過去綁定。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談的是「最佳放棄」。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一個被放棄的其他選項,而機會成本指的是當你在面對多個選擇時,你所放棄的、那個最有價值的選項所代表的成本。
我們同樣以書中的案例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為例:
- 畜牧業選擇:農民有一塊地,可以養豬賺10萬元,也可以養雞賺8萬元。如果他選擇養豬,那麼放棄養雞所能賺的8萬元就是他的機會成本。
- 吃午餐選擇:你決定中午在麥當勞吃飯,那麼你可能就錯過了吃肯德基的機會,說不定肯德基有你最愛的黑白大廚聯名的韓式起司脆雞飯。這種錯過的享受或潛在的好處,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 休閒的選擇:你在難得的休息時間選擇在宿舍玩手遊,就可能錯過了去圖書館遇到未來伴侶的機會。那這個「未來的伴侶」就是你玩手遊的機會成本。
最後一個例子這聽起來雖然很誇張,但誰知道呢?或許平行時空的你去了圖書館,真的遇到了命中註定的另一半。
在做決策時,特別是面對一些衝動的選擇,思考機會成本能幫助我們更理性。我們必須確保得到的價值,大於放棄的機會成本。
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在經濟學裡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這兩個字意思是「最後一個、再多一點點」的變化。而「效用」指的是滿足感或幸福感,是經濟學中衡量消費者主觀滿意度的重要指標。
將兩個詞合在一起看,「邊際效用」指的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個變數改變一單位所獲得的額外滿足感或效益。而邊際效用遞減,就是我們對某種東西的渴望或滿足感,會隨著擁有或使用的數量增加而逐漸減少。
我們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案例:
- 你有五個甜甜圈,吃第一個時超滿足,但吃到的三個可能就膩了,吃到第五個時大概就想吐了。
- 你非常想喝水時,第一杯水會讓你感覺超級解渴,但喝到第三杯、第四杯,甚至第五杯時,你對水的渴望就會越來越淡,甚至感到厭煩。
- 你開一間便當店,一開始請一位助手就能把排隊人潮解決,請第二位仍有效率,但請到第五、第六位時,廚房擠得轉不開身,多請的人帶來的額外產出反而變少。
邊際效用遞減的例外
不過,邊際效用遞減也有例外。書中提到像集郵愛好者,收集的郵票越多,最後一張的邊際效用可能反而更高,因為他可能完成了一套珍貴的收藏。就像小時候玩集卡遊戲,當你只差最後一張卡就能湊齊整套時,那張卡對你的價值特別大,這時邊際效用反而變成遞增了。
邊際效用遞減提醒我們:
評估任何決策,不是看總量,而是看再多或再少一單位帶來的變化。當你吃第三片蛋糕、聘請第十個員工、或者多背一百個單字時,先想想那額外的一口、一個人、一小時,帶來的好處還值得嗎?帶來的效用還是很顯著嗎?換成這個角度思考,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應用經濟學。
市場失靈
我在〈《小島經濟學》:從一張漁網,開始思考你的人生資本〉以及〈《一課經濟學》:一堂課看破短視迷思,練就長期大格局〉這兩篇文章中,曾誇讚了古典經濟學派的自由放任市場,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讓市場自動調節。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突然發現,完全自由的市場在世界上不太可能存在。它有時會「失靈」,沒辦法有效分配資源,甚至傷害公共利益。
書中提到,市場失靈主要有兩個原因:
- 資訊不對稱或錯誤: 價格或成本資訊傳遞不當,導致企業和消費者做出錯誤判斷。
- 不良的市場結構與壟斷: 當市場出現壟斷行為時,企業為了追求巨額利潤,會控制生產、操縱價格,這會嚴重扭曲市場機制,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總福利。無論是行業壟斷、地方壟斷,甚至是一些「天然壟斷」(如稀有資源或規模經濟效益帶來的壟斷),都可能導致市場無法有效運作。
這種「市場失靈」現象,正是政府需要「看得見的手」進行適度干預的理由。如果完全放任市場,結果可能是一團混亂,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資源分配不均、總體經濟不穩定,甚至引發社會問題。像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完全自由市場讓財富分配不均、失業率飆升,經濟一片慘淡。這時如果要完全靠市場自己調節會非常困難,因為企業競爭有限、壟斷橫行。政府在這種時候適度干預是短期內更好的選擇,甚至民眾可能也會希望政府能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們。對此,凱因斯學派主張政府適度干預,能修補市場的不足,讓經濟更穩定。這種干預不是完全控制市場,而是像個「導航」,在市場偏離軌道時幫忙校正。
政府干預的例子:
- 宏觀調控: 政府可以透過調整稅收、利率等手段來影響價格水平,引導市場供需平衡。當某種商品價格波動過大時,政府可以鼓勵或限制其生產規模。
- 反壟斷: 為了避免企業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剝削消費者,政府會制定反壟斷法規,維護公平競爭。
尋找平衡: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的雙重作用
過度的自由可能導致無序和混亂,就像大蕭條的教訓;而過度的政府干預,卻也可能帶來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敗。
最終,平衡才是王道,最理想的狀態是「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攜手前行。在市場自由發展的同時,政府扮演一個服務和監管的角色,為市場經濟護航,彌補市場的不足。這就像駕駛汽車,方向盤(市場)引導方向,而煞車和油門(政府干預)則負責加速和減速,確保安全、穩定地前進。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適度的市場自由和適度的政府干預之間的平衡。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活力和效率,同時透過政府的有效監管和調控,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保障社會公平和穩定發展。這是一門超複雜的藝術。
我的觀點
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
就像我曾在〈掌握《停損的勝算》,成為人生贏家〉提到的,「沉沒成本」綁架了我們,那些已經付出的心血總是讓我們難以輕易放下。其實,機會成本也是綁架高手,當我們在死命抱著早該放棄的事物時,往往導致我們錯過「可能更好的機會」。好險,你學會了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
這兩種概念簡直就是你決策的好幫手。書中很簡單的用一句話總結:「沉沒成本告訴我們要及時止損,而機會成本則告訴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多想想可能造成的損失。」
這也讓我想到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生最佳的合作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他曾經講過的一句話:
如果你一年之中沒有推翻一個你最鍾愛的觀念,那這一年很可能就白過了。
這不正是沉沒成本的體現嗎?你曾擁有個舊有的信念,也許這幫助你克服了很多困難,但當情勢改變,你還是必須勇敢更新觀念,推翻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以機會成本來看這句話也非常適用。假如你沒有更新舊有觀念而持續堅持,或許你會錯過採納新框架帶來的紅利。
將兩個概念交互應用,絕對能讓我們的決策機制更加完善。
邊際效用遞減
關於邊際效用遞減,我想,這個概念也可以反面來使用。一般來說,對於這個詞的想像大多是類似「吃甜點第一口帶來極大滿足,接下來的第二口、第三口給的滿足感就慢慢降低」。那某 個事物帶來的痛苦呢?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似乎也同樣適用。
例如失戀,一開始痛不欲生,覺得全世界都要崩塌了。你可能會在此時去看一些失戀的相關文章、影音等等,「時間是一帖最好的良藥」這句話肯定常常出現,這其實就是一種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體現。失戀第一天帶給你的痛苦可能有100分,第二天有99分,第二個月有90分,半年後可能剩70分,一年後搞不好可能就已經完全不痛了。痛苦帶來的負面效用也會隨著時間慢慢遞減。
當兵也是個反面的邊際效用遞減例子。當年我當了一年的替代役,最一開始時也是要到成功嶺進行十幾天的新訓。即使只是十幾天,現在看起來時間很短,但當時剛進成功嶺時,手機被沒收,瞬間無法聯繫家人、朋友,還是瞬間覺得有被關起來的感覺,一心只想趕快過完這段日子。第一天心情非常鬱卒,頻頻偷瞄那支符合營區規定的兩百塊台幣電子錶(順便也思念了一下我的Apple Watch),明明覺得已經過了一小時了,結果實際上才過十分鐘。
第二天,結交了一些朋友,慢慢除了回答長官問題,有了其他的說話對象。第三天,終於開放晚上能短暫用手機的時間了,可以跟家人說上一些話總是不錯的。慢慢地,到了第十天,心情越來越平穩,甚至能開始用「賞析」的角度看待成功嶺,觀察那些曾在《報告班長》電影裡出現的氛圍和事件,和實際的模樣有什麼不同。
這段經驗讓我親身體會到,邊際效用遞減不只發生在吃甜甜圈這種快樂的場景裡,連痛苦的感受,也會隨著時間慢慢鈍化。這可以幫助我們強化心智,在最一開始那最痛苦的時候便知道這些痛都會慢慢退去,督促自己撐下去,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這些,都是經濟學能帶給我們的幫助。
懂得沉沒成本,你會比較放得下過去的投入;
理解機會成本,你會開始在做選擇時,盤算自己到底放棄了什麼;
熟悉邊際效用遞減,你會知道快樂不用一次吃到撐,痛苦也不會一直痛到爆,撐過去就沒那麼難了。
經濟學的確不只教我們貪財,它教我們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活得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