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島經濟學》:從一張漁網,開始思考你的人生資本
2025 Jul 03 經濟學
前言
本書作者位經濟學家兄弟彼得.希夫(Peter D. Schiff)及安德魯.希夫(Andrew J. Schiff),他們回想了小時候同樣也是經濟學家的爸爸艾爾文.希夫(Irwin Schiff),以小島居民與島嶼間的互動來比喻經濟的故事。搭配豐富的插畫,完成了這本入門的經濟學書籍。
故事從島上有三個人開始說起,他們每天的日子就是捕魚、吃魚、睡覺。接著他們發展出了資本,讓捕魚效率提升,進而再將魚當作貨幣,去跟其他島民貿易。接著有了學校、工廠,再來是國家以及金融體系的形成。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非常生動有趣。每一個章節也都搭配著實際的案例,讓就算沒有經濟學概念的人也不至於摸不著頭緒。
作為經濟學領域的第一篇文章,我們將聚焦於《小島經濟學》中提到的儲蓄與資本的形成,以及自由市場的機制。
儲蓄與資本形成:經濟成長的起點
儲蓄與資本的形成是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起點。儲蓄通常指個人或家庭在消費後剩餘的收入,這些收入可以再積累存下來,用於未來的消費或投資。儲蓄的增加,不僅可以提升家庭的財務安全感,還能夠為整個經濟體系提供必要的資金來源。而這些資金之後又可以用於各種生產性投資,進而轉化為資本。
資本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代表了那些可以用來生產其他商品與服務的資源和工具,像是機器設備、工廠建築及基礎設施等。資本的形成依賴於儲蓄的累積。當個人或企業選擇將儲蓄投入投資時,經過研發,這些資金被轉換為資本,從而使生產能力得以提升。例如書中原本一位島民經過研究後打造了第一個漁網,這個捕魚的工具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第一個資本,而他投入的一隻魚的儲蓄,因為他將捕一隻魚的時間拿來製作漁網了。
儲蓄與資本的形成對生產力的提升有著顯著的影響。生產力通常指的是一定數量的資源所能產出的商品與服務量。當資本積累增多,企業能夠用來生產的設備也就越多,使產量也跟著提升。
另外,儲蓄與資本形成的過程也能激勵創新。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將一些資本投入研發,例如將兩成的設備用在研究更好的生產方法,這樣不但能維持一定的產量,也有機會發現新的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而這可能帶來的好處是一串連鎖效應,首先是生產成本下降,使業者可以在利潤不變之下將商品價格調降,將部份生產效率提高的好處讓利給消費者;接著因為消費者可以省下一些錢,他們能買更多的東西,造就市場上更多的消費;其他企業得到更多的收入後,他們又可以再將一部分的資金收入投入在研發,進而使產品再次升級。
所有行業的技術都不斷在創新,嘉惠市場上的每個人。如此正向的循環,也造就了「以前富人的生活比不上現在一般人」的景象。
由此可見,儲蓄是資本形成的基礎,而資本的積累又是提升生產力和促進經濟成長的核心動力。只有在儲蓄的支持下,資本才得以形成並發揮作用,從而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儲蓄不僅是個人的財務安全保障,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自由市場機制
我猜,不管你的背景為何,你一定有聽過「看不見的手」。這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提出來的理論。他認為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在無意中促進社會整體福利的增進。這意味著市場中的供需關係,不需要經政府干預,自然會引導資源形成最有效率的分配。透過價格機制,消費者的需求和生產者的供應自然而然地達成平衡,形成一種自動調整的過程。
在理論上,自由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價格的形成反映了供需的狀況。當某一商品需求上升時,價格上漲,這會吸引更多的生產者投入資源來滿足需求;相反的,當需求減少,價格下降,生產者則會減少生產,將資源轉向其他需求較高的商品。這種動態平衡促使資源在各個市場之間自動流動,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與過剩。
其次,自由市場鼓勵競爭,使得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和改進。企業在競爭壓力下,必須提升效率和創新,來吸引消費者。這不僅帶來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還能降低價格,提高消費者的福利。另外,競爭還刺激了技術進步,促進了經濟增長,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儘管自由市場有其優勢,但市場並不總是完美的,外部性、公共產品以及市場壟斷等問題還是存在的。例如,當一家企業的生產行為對環境造成傷害時,市場機制無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政府可以透過立法和政策來維護公平競爭,保護公共利益並糾正市場失靈。比如,針對環境問題,政府可以徵收排污稅,進而促使企業採取更環保的生產方式。或是如國防、基礎建設等公共財,一般居民不會有買戰機的需求以及蓋水庫的能力,政府必須徵稅並編列預算建立國家的國防系統。
然而,政府的干預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過度的規範和錯誤的介入可能抑制市場活力。例如書中提到的案例,當小島上的房屋供給大於需求導致價格下降時,政府繼續鼓勵民眾貸款,提供更低的利率希望能促進買氣,使房價回升。儘管這短期內可能讓房價稍微止跌回升,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實際需求。相反的,如果讓自由市場機制自行平衡,會有更健康且長期的效益。房價下跌時,那些真正需要房子的人會進場購買; 投機客會因無利可圖而退出市場,減少不理性的需求泡沫;建商因獲利減少而降低新建案供給;原本投入建造的人力和資源會轉向其他更有需求的產業,提升整體經濟效率。
我的觀點
讓我們來想想要如何把「儲蓄與資本」及「自由市場機制」應用在生活之中。我馬上想到了一種應用方式:職涯發展與技能投資。
儲蓄與資本
在這個例子裡,你的時間與金錢就是你的「儲蓄」;而你的技能、人脈、證照,則是你的「資本」。這些資本能夠提高你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就是生產力。如果公司願意提供內部培訓資源,那當然最好;若沒有,我們也能主動選擇投入下班後或週末的時間來進修學習。無論是學新語言或拿證照,都是你把時間與金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就像書中那位島民犧牲了一天捕魚的時間來編製漁網一樣,雖然短期看似吃虧,長期卻大幅提高了捕魚效率。這就是典型的「用儲蓄換資本、用資本提升生產力」。
自由市場機制
但資本投資的方向不能亂槍打鳥,我們必須觀察市場的真實供需。當一個產業如 AI、綠能、生技等快速成長,代表背後有強大的需求量,這會吸引企業開出高薪職缺、教育機構增設課程、民間開辦各種技能訓練。然而,這些外在現象不代表你就該盲目跳進去。你需要退一步評估:這個需求是否還會持續?產業會不會很快飽和?還是正在經歷短暫泡沫?這種用市場機制理解現況、用更大格局預測趨勢的能力,比單純追眼前的熱潮來得重要得多。
除了職涯選擇,自由市場機制也非常適用於創業,我們可以應用自由市場機制仔細觀察「需求」與「供給」。例如開飲料店,可以先想想:這個地區有沒有其他飲料店已經提供了一定的供給量?如果有的話,那這個地方的需求夠不夠強大,大到足以撐起兩間飲料店?
以航空業為例,日本、韓國都各有兩間大型傳統航空,甚至韓國的韓亞航空已經被大韓航空收購,未來韓國就只剩一間獨大的傳統航空公司了。這顯示了航空業在亞洲國家中的飽和度。然而,同樣是亞洲國家,台灣的星宇航空卻在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的的夾擊中逆勢而起,且目前台灣的航空業尚未出現過於擁擠的現象。星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非常清楚自由市場的機制。他們深知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相較於日、韓,台灣離東南亞更近,且幾乎位於東亞的中心點,這提供了轉機客非常方便的選擇。因此星宇便抓住了這個機會,順利地佔據了一部分的台灣天空。
這兩種經濟概念——儲蓄與資本與自由市場機制——看似簡單卻非常實用。它們能幫助我們釐清資本投入的邏輯,了解市場供需的重要性。當我們懂得把儲蓄轉化為正確的資本,並讓市場給我們方向指引,那麼人生的每一次選擇,就不只是賭運氣,而是有策略、有根據的精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