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5)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溝通 (4)
  • 人物 (6)
    • 課程推薦 (2)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最高的聆聽》:學會聆聽,讓對話變成真正的連結

      《最高的聆聽》:學會聆聽,讓對話變成真正的連結

      2025 Oct 08 溝通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好奇心探照燈
      3. 主動聆聽
        1. 理解
        2. 廣納
        3. 回應
      4. 潛台詞搜查
      5. 我的想法
        1. 保護自己,也要懂得退出
        2. 聆聽框架:很多誤會的源頭

      前言

      從上週的文章〈《人性的弱點》:人際關係聖經,帶你真正理解溝通的底層邏輯〉,我們重新理解了溝通的兩大底層邏輯:人際認同需求、換位思考。在溝通的核心邏輯之上,這本《最高的聆聽》進一步幫助我們深入且精準地理解他人。作者派翠克・金(Patrick King)是一位長年研究人際溝通與心理學的作家與教練,他在書中提出的做法,能讓我們更快判斷對方需要哪方面的認可,或他們現在最在意的是什麼。

      做一個體貼的聆聽者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在歸納之後,我整理出了三個關鍵點放進了我的筆記,分別是好奇心探照燈、主動聆聽、潛台詞搜查。


      好奇心探照燈

      之前總覺得有些人或許就是沒有話聊,但本書明確的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沒錯,是「每一個人」!

      你一定有聽過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很簡單,就是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可以讓你學到的東西。可能不是什麼專業知識,或許是生活的體會、人生的轉折,甚至某段他自己都忘了的故事。

      而我們只需要帶著好奇的心去提問,就很容易挖出這些意想不到的亮點。

      我喜歡用「探照燈」來形容好奇心。當你把燈光打在對方身上,他那些被隱藏的有趣資訊就會被看見,也因此開始閃閃發光。或許你可以試著把它當一場遊戲:每天要用探照燈,從某個人身上挖出一個新發現。

      相較於回答只有「是」、「對」的封閉式問題,多問點開放性的問題,例如:「最近有什麼讓你開心的小事?」,對方就比較容易劈哩呱啦講很多資訊出來。原因就如同戴爾.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提到的,當談話對象覺得他被理解、被重視,他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滿足並且覺得放鬆自在,因此將自己的心是表露無遺。這時你會發現,當你真心關注,對方就會打開更多隱藏版故事。

      派翠克・金在書中說道,向脫口秀主持人學習是很好的方法。像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康納・歐布萊恩(Conan O'Brien)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他在進行訪問時,他總是把好奇心表露無遺,透過真誠的提問、充滿情緒價值的回應,讓對方彷彿被推上舞台的正中央,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有趣的人。

      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主持人,但在日常中也能這樣做:謙遜、友善,真心想知道對方的故事。這不是演戲,而是一種可以持續培養的習慣。


      主動聆聽

      把好奇心實踐的方法,就是主動聆聽。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在聽,但其實只是等對方說完,好輪到自己發表意見。那根本不是聆聽,而是「忍耐」。

      所謂的主動聆聽,並不只是單純「聽」對方說,聽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真正的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幫助他們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根據派翠克・金的分析,我們可以把主動聆聽拆成三個層級:

      理解

      第一步就是確認自己真的聽懂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以為我們懂了,結果其實理解的方向卻跟談話對方傳達的不盡相同,導致最後對方覺得「你根本沒聽懂」。所以不要怕發問,可以多一些為了「同頻」的提問,像是「你剛剛說的是這個 xxx 這個意思嗎?」這種問題不但不會顯得笨,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很認真,且能完成雙方優質談話的第一步。

      廣納

      第二步是完整接收,不要只聽自己想聽的。很多人邊聽邊套自己的經驗,或急著抓重點,結果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背景。廣納的關鍵是暫時放下自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抓住關鍵字提問,盡可能接收更多資訊。

      回應

      最後才是回應。重點不是急著給建議,而是像一面鏡子一般先把你聽到的內容重述回去,接住對方的情緒。例如,對方說:「我最近工作壓力超大。」你可以回應:「聽起來你這段時間真的很沉重,好像快被壓垮了,對嗎?」這樣的回應比直接說「那你去休息啊」有用太多。因為前者承接了情緒,後者只是在推解方。

      你可能會想問:做完這三個步驟之後,然後呢?

      其實很多時候,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延伸。只要三步驟走完,雙方就已經完成了一次很完整的交流。對方覺得被聽見、被理解,心情自然會放鬆下來。

      有些時候,對方聊到一半會自己停下來思考,甚至自己把結論說出來。這並不是因為你給了什麼神奇的建議,而是因為你專心聽,讓他有空間把話說清楚。

      換句話說,你不一定要急著給答案或解方。因為每個人其實心裡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真正需要的,往往只是有人能好好陪著。

      所以,主動聆聽在日常閒聊裡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替對方解決問題,而是用專注與好奇心,給他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對話自然流動。這樣,你們的連結就會比「各說各話」的聊天深刻很多。


      潛台詞搜查

      除了說出來的文字,溝通當中還有許多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語,會由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肢體語言了。

      還記得小時候看了經典的電影《賭神》,其中一幕精彩的橋段,是賭神在牌桌上透過摸戒指暗示自己手牌,騙過對手贏得賭局。雖然那是故意設計出來的假動作,但它就是經典的肢體語言的例子。

      又或者去面試,不論是職場面試,還是去見女友的爸媽,主考官或長輩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你有沒有冒冷汗、身體僵硬,還是坐得放鬆。這些都是語言之外的訊息。

      在日常溝通場景裡,潛台詞更是隨處可見。舉個簡單不過的例子:如果對方還在點頭回應你,但眼神卻一直往手錶看,你大概就會知道「他其實沒心思繼續聽下去」。這時候你如果還硬聊,對方心裡大概只剩下「這人怎麼不懂得看狀況」,或是套個通俗卻又精準的形容詞:白目。

      除了肢體語言外,潛台詞也常會隱藏在音調、語氣當中。

      舉例來說,當有人嘴上說「我沒事」,但聲音明顯比平常低沈,甚至避免直視你,那多半就代表「其實他有事」。又像是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的台詞:「女生啊是很難捉摸的,我們說沒事,就是有事,我們說沒關係,就是有關係。」有時只聽字面上的意思,往往會錯過真正的情緒。反之,如果你能聽出細微差別,並用一句「我聽得出來你好像有點低落,要不要聊聊?」去接住,對方一定感受得到你不一樣的用心。

      想培養這種觀察潛台詞的能力,其實沒有捷徑,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練習。從日常開始,刻意留意對方的眼神、語氣和小動作,久而久之,你就能培養出一種敏銳度,讀懂那些沒有說出口卻同樣重要的訊息。


      我的想法

      保護自己,也要懂得退出

      雖然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但現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好好溝通。有些人可能自戀到只想講自己的事,完全沒有要聽你說什麼。遇到這種狀況,你得學會「逃脫」。因為再多的耐心,也不該浪費在一個只想消耗你的人身上。並不是每一場對話都值得繼續,有時候停下來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聆聽框架:很多誤會的源頭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收穫,是「聆聽框架」這個概念。它就像對話時雙方共用的一個舞台,或者說,是沒有明說卻存在的目標。很多人際衝突,就是因為聆聽框架不一致所造成的。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人單純想吐苦水,結果另一個人卻急著給建議。框架不一致,最後只會換來彼此的挫敗感。更糟的是,對方還會覺得你根本不懂他。

      重整一下三個重點。第一,把你的好奇心探照燈打開,多問一些開放式問題,挖出隱藏的故事。第二,主動聆聽,確認理解、完整吸收,再回應情緒,讓人感覺被真正聽見。第三,讀懂潛台詞,眼神、語氣、肢體動作常常比字面更誠實。

      總結下來,你會發現聆聽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當我們願意多練習,打開好奇心、主動去聆聽和讀懂潛台詞,聊天就不再是各說各話,而是能變成真正有溫度的連結。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善用《推力》做選擇,將你我推向更好的明天

          • 2025 May 15

          《人性的弱點》:人際關係聖經,帶你真正理解溝通的底層邏輯

          • 2025 Oct 01

          《人際技巧》:三個方法,讓衝突從輸贏變成理解

          • 2025 Oct 15

          跟著巴菲特用雪球打敗市場先生

          • 2024 Dec 05

          《零偏見決斷法》:讓WRAP框架決策你的每一個問題

          • 2025 Apr 03

          《思辨賽局》:用逆推的方式找到不同時期的納許均衡,玩好人生賽局

          • 2025 Aug 14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MindStack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