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排屋
0
  • 登入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24)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3)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零偏見決斷法》:讓WRAP框架決策你的每一個問題

    《零偏見決斷法》:讓WRAP框架決策你的每一個問題

    2025 Apr 03 決策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W擴增更多選項
      1. 分頭並進
      2. 找到曾解決類似問題的人
    3. R真實驗證假設
      1. 基本率
      2. 試水溫
    4. A抽離自我情緒
    5. P準備迎接錯誤
      1. 安全係數
      2. 絆腳索
    6. 總結

    前言

    決策,遍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當中。

    它可以很簡單,像是等等早餐要吃蔥抓餅還是漢堡;它也可以很難,大學要選什麼科系、我真的該跟他結婚嗎、十萬人規模公司的下一任CEO人選是誰。各種人生大小事都依照我們的決策發展,影響從幾分鐘到幾十年的光陰都有。

    一般來說,每個人在做決策時的步驟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面臨抉擇、分析選項、做出選擇、安於現狀。但四個步驟分別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對行為學研究頗深的作者們—希斯兄弟(Chip Heath & Dan Heath)將其稱為「四大惡棍」:

    • 面臨抉擇時容易陷入狹隘的框架
    • 分析選項時會遇上確認偏誤,只搜集支持自己想法的訊息
    • 做出選擇時容易受短期的情緒的影響
    • 過度自信會讓我們誤以為已掌握未來發展,而安於現狀

    對此,作者們提出了一個框架—WRAP,以對抗四大惡棍。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

    W:擴增更多選項

    R:真實驗證假設

    A:抽離自我情緒

    P:準備迎接錯誤

    接下來就讓我一一說明做法以及我的想法。


    W擴增更多選項

    這個步驟顧名思義就是要找到更多選項,有許多做法可以幫助我們。

    分頭並進

    有別於單次進行一項要交付的任務,同時耕耘幾個選項,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以設計Logo為例,設計師不太可能一次只提出一個版本給客戶看,因為這樣太沒有效率了。當客戶只拿到一個版本,他只能提出他喜歡與不喜歡的地方,但沒有更多的資料可以參考了。假如設計師一次提供六個版本給客戶看,因為他可以作比較,就更能從六個版本挑出分別喜愛的元素,這可以幫助設計師更精準掌握客戶的想法,大大提升整個流程的效率。

    另外,一次只提出一個選項給客戶的人,作品跟自我意識會有比較強烈的連結,在這種狀況下,他更不容易接受評論。

    在此也要重提《撥開日常中的那些惱人的偏誤,《真確》理解世界》提過的「二分化直覺偏誤」,我們常陷入兩種選項的狹隘偏誤,例如「我該買車嗎?(只有買&不買)」、「我該搬去大城市嗎?(只有搬&不搬)」。如果能分頭並進耕耘更多選項,哪怕只多出兩、三個,也可以增加決策品質。

    買車的議題,如果用租車來替代呢?或說不定一直搭uber反而更省?

    關於搬去大城市的想法,回到這個可能決策的根源,你為何想搬去大城市?是因為想要認識未來的另一半嗎?有沒有人也遇過這個問題且真正搬去大城市了?這是以下擴增選項的另一個做法。

    找到曾解決類似問題的人

    Walmart是美國大型的超市,他們的創辦人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很喜歡到處去考察,去其他店家搜羅好點子。當他想到一個問題時,他就會去找,有哪些店家也遇過類似的問題。

    最瘋狂的是他曾聽到在明尼蘇達州的賣場在結帳動線有新的做法,他馬上搭了12小時的巴士,橫跨600哩去觀摩,之後也用在了自己的事業上。他曾經說過「我做的每件事幾乎都是從別人那裡複製過來的。」

    另外,從自己過去的經驗尋找亮點也是很好的做法,在《《你問對問題了嗎》:用重組問題框架5步驟掌握問題核心》一文中也提到過「檢視亮點」的概念,有時自己遇過的經驗也是你的好老師。

    當我們熟悉如何從內在及外在搜尋曾解決問題的人,全世界的答案都供我們所用。


    R真實驗證假設

    在擴增選項完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事是分別驗證這些選項是否是合理、可行的。這裡有兩種方法,「基本率」與「試水溫」。

    基本率

    基本率是統計學的專有名詞,它代表的是「顯示其他人在類似情況下之紀錄的數據」。

    以上述提過的「是否該搬到大城市」的決策問題,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搬到大城市以認識未來的另一半,那再做出決定前,最好先得到「搬到大城市後成功認識未來另一半」的基本率。可以向朋友打聽或是上網搜尋是否有成功案例,但最好的做法是尋找是否有這個領域的統計專家,並向他諮詢是不是有真正的數據。

    試水溫

    試水溫是個「漸進」的簡單好方法。王牌講師謝文憲憲哥常提到的「三點不動,一點動」就是試水溫的概念,每次只動一點,去試試看不同選項是否可行,可行的話就再往前動一些,不行的話縮手回來即可,成本低到大家都可輕易接受。

    再以搬到大城市的議題為例,試水溫的做法可能就會是到大城市短期租房子,先在那邊生活看看,觀察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比現在居住的地方更容易認識對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可以再近一步的規劃如何搬到大城市,包含工作地點的調整、在大城市的居住地點等等。

    相反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只是租約到期後回到住的地方,打消這個念頭,回到原本的生活,並再想想除了搬到大城市以外,還有沒有更多認識理想對象的方法。

    我們高中、大學時也常在試水溫。當時放學後總喜歡去同學家寫作業、逛街、看電影,回家時間越來越晚。透過每天一步步測試爸媽的設定的門禁時間,一旦發現他們其實可以接受更晚的回家時間,就可以做出稍晚回家的決策。(不過當然,還是得尊重爸媽)


    A抽離自我情緒

    人類是富有感情的動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被情緒牽絆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10/10/10的方法能有效地為我們屏蔽掉情緒的影響。

    這個方法是長期為《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和《歐普拉》雜誌(O)撰寫商業報導的作家蘇西・魏爾許(Suzy Welch)提出的,它的核心概念是用三種不同的時間架構來思考我們要做的決策:十分鐘後我們的感覺會是什麼?十個月後的感覺又會是什麼?十年後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讓我們來試試,以我個人的想法,用10/10/10的工具分析我是否要為了認識未來的另一半而辦到大城市。

    十分鐘後:我覺得很瘋狂、很熱血、很青春。

    十個月後:我會不會開始因為沒有遇到很多有興趣的對象而感到焦慮,我不是很確定。

    十年後:我可能早已經有另一半(事實上真的早已經有了),可以笑談當年這個有趣的想法。

    經過10/10/10的分析後,這個選項對我來說顯然不是好的選擇。

    由此可見,將情緒分成不同層次,你就可以退後一步看清楚事實真相,不再被短暫高漲的情緒左右。


    P準備迎接錯誤

    當然,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永遠十全十美的,環境、運氣、慣性、人性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著我們原本認為很完美的決策。這時,我們必須為決策加上安全係數以及絆腳索的保護。

    安全係數

    安全係數是源自工程領域。工程師的計算攸關著生命的存亡,包含建築物的鋼筋支撐強度計算、飛機機翼的材料密度、郵輪的吃水量計算等等。這些數據往往都能算出確切的數字,但我們終究無法預測大自然的變化,地震、風速、水壓等等,所以工程師通常都會再乘上安全係數以防萬一。

    例如設計樓梯時,如果要讓每一個階梯能承受400磅的重量,安全係數會被設定為六倍,也就是它能同時稱住2400磅(2400磅大概等於12個成年男性的平均體重,照理來說不會有那麼多人同時站在同一個階梯上)。

    每個領域的安全係數不盡相同,太空梭相關的地面設施安全係數是四;電梯鋼索纜線的安全係數是十一;橋樑結構的安全係數是五到七。

    關於安全係數數字的決定可能是另一門大學問,牽涉到工程學以及風險控管,但我們可以將這個概念加進我們的決策流程裡,讓我們的決策更禁得起考驗。

    絆腳索

    除了大自然的因素,人類的慣性與人性也是決策成功與否的絆腳石。「絆腳索」這個方法其實就是設置一個提醒的警鈴,幫助我們對抗自動導航與過度自信。

    有三種不同的絆腳索:

    • 設定期限

      這大概是大家最能馬上想到的使用方式,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員工績效考核也是一種設定期限的絆腳索,在這個考核的期間,讓員工跟主管討論過去工作達成率、未來目標等等,能對抗過度自動導航地工作而陷入的可能的迷航(即使很多員工覺得考核很煩,或許有更好的做法)。

    • 切割

      這種方式是將「繼續下去」的難度提高,讓人更有意識的選擇要繼續下去,而不只是因為自動駕駛而繼續。例如書中提到了一個研究,發現去賭場的人如果把帶去的錢分裝成十個信封裝,會比全放在一個信封裡少賭一點。

      這讓我想到原子習慣裡寫到的,如果要養成一個習慣,是要把事情變得容易,例如如果明天早上計畫去跑步,就先把衣服、褲子、球鞋準備好,隔天就會更容易去跑步。而這種「切割」的絆腳索剛好相反,是增加難度,確認自己去有意識地選擇,而不是自動導航。

    • 計量成果

      這種絆腳索方法是為了對抗過度自信。相信自己創業一定會成功的樂觀的創業者、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星探挖掘並發大財的素人歌手,他們常會陷入過度自信卻不自知。

      他們的計量成果絆腳索可能會是成本的額度或是花費個時間,例如「創業花費超過50萬之後仍然還沒有創造收入的話,就放棄這個計劃」、「如果在音樂餐廳伴唱兩年後還沒有被星探挖掘,就改找其他工作」。

      這種絆腳索可以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進度,一旦發現不如預期時能及時退場,以防花了太多金錢及時間成本卻一無所獲。


    總結

    總的來說,WRAP框架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以輔助我們做出理性的決策。

    這套方法不只對決策有用,甚至還能用在教養。假設你的小孩不想讀大學,想去gap year環遊世界一年,這時便可以開始進入「擴增更多選項」的環節,找找是不是有比環遊世界更好的gap year方式。接著驗證各個選項的可行性,再來是用10/10/10的方式陪孩子抽離情緒,最後設置絆腳索,設定gap year的結束時間或是不能花超過多少錢等方式。

    所以,如果你覺得人生卡卡的或是遇上任何待解決的問題,不妨就讓WRAP框架來幫助你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運用關鍵三技法,幫助你做出《高勝算決策》

      • 2025 Apr 10

      透過《思考101》,讓你的思維高度高過台北101

      • 2025 Jan 30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打造批判思考SOP,讓你的思路更有跡可循

      • 2025 Mar 06

      《雜訊》:刻意降噪,讓你的決策清如許

      • 2025 Jun 12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 2025 May 22

      《AI 時代思考指南|全球頂尖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課》:不只學批判思考,用「思考習慣」全面升級你的思維系統

      • 2025 Mar 13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