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5)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溝通 (4)
  • 人物 (6)
    • 課程推薦 (2)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人性的弱點》:人際關係聖經,帶你真正理解溝通的底層邏輯

      《人性的弱點》:人際關係聖經,帶你真正理解溝通的底層邏輯

      2025 Oct 01 溝通
      內容目錄
      1. 戴爾・卡內基
      2. 人際認同需求
        1. 讚美
        2. 關注
      3. 換位思考
      4. 我的想法

      戴爾・卡內基

      你有聽過卡內基訓練嗎?這是一個專門訓練人們溝通、人際關係以及演說技巧的機構,後來也發展出針對青少年的溝通課程。它的創辦人,正是這本書的作者──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我大學時一直把他跟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搞混,但其實兩人的領域天差地別,唯二的共通點是擁有同樣的姓氏,且童年家境都比較困苦,戴爾.卡內基小時候甚至還因為營養不良而顯得十分瘦小。

      他很早就對演說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在 1906 年時獲得過「青少年演說家獎」。而這項技能也幫助他在出社會後得到幾份需要口才的工作,像是百老匯演員、推銷員等等。在推銷的工作中,他進一步發現自己對人際溝通、說服與激勵他人不僅有興趣,更展現了天賦。幾年後,他開始在紐約基督教青年會(YMCA)教授溝通與公開演講課程,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人際技巧訓練法,並且成立了卡內基訓練,把幫助人們成為自信、有影響力的溝通者視為自己終身的職業。如今,卡內基訓練在全球許多國家都設有分部,包含台灣。

      至於這本書,最早出版於 1936 年,經過了無數次再版,在台灣也有許多出版社推出過不同的版本。因為它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人際社交的經典,所以常被稱作「社交技巧的聖經」。

      而我會把這本書視為「溝通的底層邏輯」。所有的社交技巧,其實都可以建立在書中提出的核心心法之上。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兩點是:人際認同需求與換位思考。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老生常談?真的值得我們再挑出來聊嗎?在看完《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後,我對於這兩個溝通的原則有了全新的認知,且在知與行之間,還有很大的鴻溝。我們確實還是需要一些方法,幫助我們真正提升溝通技巧。而本書提供的技巧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人際認同需求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人類最本質的天性,就是渴求被人欣賞。」對於人類而言,吃美食、睡覺很重要,但在心靈層面,「感覺被重視」才是最深刻的渴望。

      詹姆斯特意使用「渴求」(crave)一詞,而非「希望」(wish)或「想要」(desire),凸顯這種需求的強烈。甚至連林肯也在信中寫道:「人人都愛聽恭維話。」這句話清楚的說明了人性的普遍真相:我們都渴望別人的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真誠的讚美和關注能滿足這一需求,進而增進人際關係,創造良好的互動。

      讚美

      真誠的讚美,是人際關係中最簡單卻最有力量的行為。要讓讚美發揮最大效果,有三個關鍵:

      • 具體:點出對方的行為與影響,避免空洞的「你好棒」。
      • 即時:在談話當下就給出回饋,效果最好。
      • 一致:無論公開或私下,都要維持同樣的尊重。

      我想到了好幾年前在桃園機場當替代役的小故事。在除夕夜那晚,我的任務是在自動通關區域協助旅客通關。當時有一位奶奶因為不會使用,在機器面前卡了好久,她一開始很懊惱,後來在我幫忙下順利過關,臉上立刻展現笑容,不斷稱讚我的耐心並感謝我的協助,甚至拿出一包德國小熊軟糖要送我。真正讓我感到被點亮的,不是糖果,而是她真誠的感謝與微笑。

      讚美除了要發自內心,還需要恰到好處,千萬別讓你的讚美變成阿諛奉承!讚美來自真心觀察,而阿諛奉承只是空泛誇大。前者能建立信任,後者則只會引發反感。

      關注

      談到關注,書中提到發生在美國白宮的故事給我很大的溫暖。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總統以親切待人聞名,他對所有人展現的體貼,比任何權力或金錢更能打動人心。資深領班艾克.胡佛(Ike Hoover)在白宮服務了四十年,經歷過無數總統,但他最難忘的一刻,是再次見到羅斯福(當時已卸任)時,對方主動而真誠地打招呼。胡佛激動地說:「這是近兩年來我最開心的一天,就算給我一百美金我也不換。」

      老羅斯福的用心提醒我們,真誠的關懷與一句簡單的問候,可能遠勝於金錢或利益。這就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用一顆真心去關心別人,並讓對方感覺自己很重要。

      透過關注、真誠的讚美這兩個人際關係的原則,甚至可以創造奇蹟!

      卡內基在書中提到了他的一個學員,再去參觀女友親戚的房子時,特別留心觀察房子的一切,並對主人給出真心的讚美,結果主人竟然送給他一台幾乎沒有開過的名車!雖然這本來就不是這名學員給出讚美的目的,但奇蹟就是這樣發生了。

      你也希望奇蹟出現在你身上嗎?或許給別人真誠的讚美就是生活中最簡單的方式。


      換位思考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名言:「成功的祕訣,在於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裡,進而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事物。」

      為什麼大部分人知道,卻沒有辦法落實這個想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上述的「每個人都渴望受到重視」,導致在對談中過渡關注自己,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此外,我認為還有第二個關鍵的因素:批評和衝動往往比理解更為容易。

      美國總統林肯就是一個經典案例。蓋茨堡戰役後,他一度非常憤怒,因為將領錯失了殲滅敵軍的機會。他氣得寫下一封嚴厲的批評信,字句中充滿失望與責備。但他之所以是偉人的原因在於他會在衝動之前先停下來自我覺察。他思考並嘗試理解前線的將軍,自己安坐在白宮,並未親歷血流成河的戰場,怎能輕易批判前線將領的抉擇?最終,他選擇將信收起來,從未寄出。若那封信真的送出,將領或許可能因為羞辱而辭職,美國,甚至是世界的歷史或許將因此改寫。

      那麼,要如何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 先停下來

        就跟林肯一樣,每當想要批評、指責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已經全盤了解所有狀況了。

      2. 傾聽

        接著開始提問,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主動讓對方多說。透過傾聽,不只了解事情的資訊,也同步蒐集他的價值觀、想法、性格等。

      3. 揣摩對方心境

        在傾聽之後,便可以大致描繪出談話對方的個性、角色。這時便足以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他現在最在乎什麼?他最擔心什麼?他想避免的後果是什麼?

      透過這三步驟,我們已經能大致做到理解他人。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對方的全部資訊,但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用心。而這份被理解、被在乎的感受,本身就滿足了人類「渴望受到重視」的需求。

      此外,我記下了一個大家都非常容易犯的錯誤來提醒自己:不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用相同標準毫無意義。

      想想以下兩個例子:

      • 小琦就讀國中三年級,數學天賦非常好的她已經在練習高中微積分的習題,但大部分都不是很懂,身為大學數學系教授的爸爸認為她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 阿霏從小對數學很有興趣也最擅長,但對國文或很不在行。他媽媽常把他跟鄰居同學小王作比較。「你看看小王,每次國文都考 90 分以上,你怎麼總是及格邊緣而已。」

      你在求學階段是否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呢?明明每個人擅長的東西不盡相同,所處的人生也不同,為何非得要用同一個標準看待呢?你總不會要求李安去唱歌出專輯拿金曲獎,也不會批評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中文演講很差吧?

      我們該做的,反而是理解他們,支持他們各自所擅長的領域,並鼓勵他們把這份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


      我的想法

      我們已經深入瞭解了「人際認同需求」與「換位思考」兩個重要的溝通底層邏輯,下一步就是將這些想法落實在生活當中了。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與人互動時,刻意去抓住一些小細節,並用具體、即時的方式給予回應。比如一句真誠的讚美、一個認真傾聽的眼神,或是一個小小的微笑。你也可以規定自己固定的做一些「刻意練習」。例如在每天晚上寫下感恩筆記,或是每週固定一個時間寫一段讚美某個人的文字,並發表在社群媒體中。

      心理學家、暢銷作家-劉軒就一直在大力推廣感恩筆記,他還推出了精緻的「早安晚安筆記本」這項產品,其中有一個區塊就是要讓使用者記錄下當天要感謝的事情。

      知名說書人-瓦基最近也在進行「每週讚美挑戰」,每週固定具體、真誠地讚美至少一位身邊的同事、朋友或網絡夥伴,藉此創造更多正向連結與彼此激勵的時刻。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在生活當中設計練習,或是時常開啟覺察,當適合練習重視與理解他人的時刻來臨,抓住機會多多嘗試。書中就提到了一個很生活化的案例:一個小女孩經常不肯吃早餐,父母怎麼勸都沒用。大部分家長可能會苦口婆心的說「要吃早餐才有體力」,甚至是責罵。但案例中這對父母選擇仔細觀察,發現女兒其實很愛模仿大人。於是,他們邀請女兒「一起做早餐」。結果,小女孩樂在其中,還一口氣吃掉了兩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真正在意的根本不一定是大人想的那樣,唯有透過準確的理解,才有辦法促使他的行為產生改變。

      最後,我還想提兩個簡單的小技巧:記住名字與微笑。邊帶微笑邊正確地叫出對方的名字,會讓人瞬間感受到被重視。我曾觀察過公司內一位受大家愛戴的經理,他無論隔了多久,都能準確叫出同事的名字,溫暖的問候搭配真誠的微笑,這樣的細節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看見,也因此特別願意跟隨他的領導。

      開始練習吧!練習換位思考、嘗試理解,以及給予真誠讚美。這樣的刻意練習,我們會逐漸養成新的習慣,在日常互動中自然展現理解與關懷,並一步步做到更圓融、更有效的溝通。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思辨賽局》:用逆推的方式找到不同時期的納許均衡,玩好人生賽局

          • 2025 Aug 14

          《一課經濟學》:一堂課看破短視迷思,練就長期大格局

          • 2025 Jul 10

          《雜訊》:刻意降噪,讓你的決策清如許

          • 2025 Jun 12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 2025 Jul 24

          《不當決策》:妥當決策,從促進多元對話開始

          • 2025 May 01

          撥開日常中的那些惱人的偏誤,《真確》理解世界

          • 2025 Feb 06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MindStack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