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排屋
0
  • 登入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關於我們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17)
    • 批判性思考 (11)
    • 決策 (6)
  • 人物 (4)
    • 課程推薦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想做出《精準決策》嗎?將你的決策經驗概念化吧

      想做出《精準決策》嗎?將你的決策經驗概念化吧

      2025 May 08 決策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有限意識
      3. 調節情緒與理智
      4. 改善決策的策略
      5. 後記

      前言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面臨無數決策,從簡單的日常選擇到影響人生的重大判斷。其實每個決策都不簡單,背後深藏著許多心理機制與思考偏誤。你可能以為,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會越來越會做決定,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本書《精準決策》指出,人類天生受到「有限意識」、「情緒主導」與「選擇超載」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們的決策並不總是理性。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談到常見的有限意識現象,像是聚焦錯覺與選擇困難,還會講到人們在決策中情緒與理性的拉扯,並延伸到幾個能真正改善決策品質的策略,包括學習使用類比、概念化決策流程、記錄反饋等方法。

      接著就讓我們從有限意識當作入口,開始深入了解吧!


      有限意識

      書中提到了,人類的注意力常常被「有限意識」侷限。正如你所想的意思,有限意識會阻礙我們的大腦宏觀思考,進而忽略一些原本可取得也可感知的重要資訊,反而去關注那些跟決策不相關的訊息。

      生活當中有很多情況都可能被有限意識影響,書中也舉了很多例子,這裡以其中兩個為例:

      • 聚焦與聚焦錯覺

        這類的有限意識指的是:過分關注特定事件,因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同時發生的事件。

        我們天生傾向高估事件佔據未來心思的程度,以及對該事件的情緒反應的持續時間,無論是正面或反面情緒。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晚上常和爸爸一起看職棒比賽,全家的情緒會隨著球隊的輸贏持續一整個晚上。

        分手後的心情也算是一種聚焦與聚焦錯覺,我們總會覺得天崩地裂,沒有了對方整個世界都變成黑暗的,然後這輩子再也沒有希望了。但我們忽略了同時可能再發生的事件,就是真正的「對的人」正悄悄地準備出現。

        另外,我們在做判斷時也身受聚焦與聚焦錯覺的影響。書中舉例了調查美國加州人和中西部人的生活滿意度的故事。事實上兩邊的人生活滿意度差不多,但是所有人都認為加州人的生活滿意度會高於中西部人,因為那邊天氣比較好。只注意到氣候較佳這個因素就是一種聚焦錯覺,認為僅僅因為天氣就能決定生活滿意度,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 選擇超載

        「選擇超載」也是一種人類的有限意識,因為有太多選擇需要考慮,反而限制了人腦的想像 ,導致我們容易直接放棄思考。

        書中提到了一個簡短的研究的故事,研究向雜貨店客人展示了6種或24種不同的美味果醬。那些看到較多種類果醬的客人,出現的行為會是試吃,而非購買。

        選擇超載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常去吃一間很喜歡的涼麵店,菜單的選項很簡單,就是肉醬還是麻醬、要不要加大、要不要加辣。整個點餐的流程就像是快問快答,簡單又迅速,讓店家跟顧客都輕鬆寫意。

        但裝潢房子就不一樣了。顏色要選、材料要選、尺寸要選,光是牆壁的顏色可能就有上千種選擇,好不容易選完了牆壁顏色後,又要選地板顏色了。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裝潢房子時需要請設計師,如果沒有專業的設計師協助,大腦可能會選擇超載到當機。


      調節情緒與理智

      作者提到,決策者在面對大多數的選擇時,都會有自發的情感或情緒反應,他們用「想要(情緒)」和「應該(理智)」這兩個詞彙來大致分類人們對選項的情緒。

      人是不理性的動物,常受不同面向的因素影響決策。

      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知名故事中為例。他和同事用丟銅板來打賭,如果同事贏了,他可以得到200美元,但如果他輸了,他將會損失100美元。薩繆爾森為同事提供了風險的正面期望值。這個同事因為風險規避的緣故,拒絕單一賭注。

      如果完全理性的人,會總是接受期望值為正的選項。例如大腦情緒區受傷的人,是個更理性的決策者,因為他們不會有風險規避的想法,可以選擇具有更高期望值的選項而不會有任何情緒,因此也能承擔更多合理的風險。

      我們每遇到一個選項,就會碰到一次「想要」自我和「應該」自我的決鬥。那該怎麼解決?

      書中用三種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包含了經濟學、決策理論學家和談判研究人員的建議。其中我最喜歡談判學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在做決策時要使用「應該」自我,讓選擇更理性。但選完了之後呢?「想要」自我會從此乖乖聽話,服從那些決定嗎?以訂定新年新計畫來說,「應該」自我在一月初定好了新年目標,並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規劃,要讓自己在新的一年煥然一新,包含了學習新事物、去上健身房等等。但時間到了三月,「想要」自我開始蠢蠢欲動,覺得時間過了兩、三個月,但好像人生也沒什麼變化,不然還是開始偷懶好了。於是你開始選擇了天天吃完晚餐後看Netflix,而不是線上課程;每天下班後跟同事去聚餐唱歌,而不去健身房運動。

      有趣的是,我曾在Podcast《劉軒的How to人生學》聽到劉軒說,每年的一月往往是健身房最多人的時候,恰好符合這種「想要」自我在作祟的心理。

      以談判學的角度來看,應該在決策時多聽聽「想要」自我的聲音,也在實施階段時讓「應該」自我偶爾出來管理秩序,這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協議和妥協。

      舉上述學習新事物為例,兩種心理的協議可能是每週上兩小節線上課程或是看三個章節的書,其他時間就當作放鬆,可以看看電視、比賽或跟朋友出去吃飯。

      兩種心理在健身房例子的協議可能會是每週上三次健身房,上健身房當天要吃健身餐,其他日子則沒有限制,不用運動,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當然不可以每餐都大餐,飽到肚子痛。

      這種協調情緒與理智的方式,使每個決策更有彈性,讓決定的事情可以長期實施,且能在合理的範圍內偶爾放鬆休息,讓情緒有出口能宣洩。


      改善決策的策略

      瞭解到了有限意識跟調節情緒與理智的辦法,還是無法做到直接改善決策品質,所以整本書的最後一章為我們提供了七種改善決策的策略。我對其中的「參考含有經驗值的專業知識」、「使用類比推理」特別有感觸。

      • 參考含有經驗值的專業知識

        就像是《經驗陷阱》所說的,經驗不一定永遠準確無誤。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落魄的故事,故事中原本非常成功的人,因為驕傲於自己過去的「經驗」,而認為自己刀槍不入,因此沒有監督、更新自己的心態及做法,最後導致跟不上時代而被淘汰。

        真正最厲害的經驗必須從「回應式學習」得到,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準確而直接的反饋,但現實世界中幾乎做不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決策結果常會有時間差,無法歸因於某個特定行動
        2. 環境的變遷會降低反饋的可靠性
        3. 如果已做出了A決策,就無從得知如果做B決策會帶來什麼結果

        將決策概念化將能幫助我們避開經驗陷阱,讓反饋更加有用。

        對於決策概念化,我的理解是建構自己的決策流程,並記錄每一次的重大決策,寫下當時的環境背景、限制等因素,當然也別忘了事後的反饋筆記,或許能藉由得到的反饋再次更新決策流程。

        並且時刻更新,做法也許是每年都讀一本關於決策的書籍,讓做法保持更新至決策科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方法。

      • 使用類比推理

        建立完自己的決策流程後,類比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真實世界中很難有百分之百完全相同情境下的決策,否則也不會有優秀決策者跟普通人之分了。當情境不同時,能否將參考資料與現狀類比就很關鍵了。

        類比的流程從目標問題開始,當遇到新情境要做決策時一定會有目標問題,這時就可以從自己的決策流程參考資料庫當中尋找,是否曾遇過類似的問題。

        找出類似的問題後,找出兩者的共同結構,判斷先前的解決辦法是否能解決新問題。假如有辦法得到相對應的解方,還得考慮兩種情境的差異,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擬出最適合的新解決方案。

        這種方式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沒遇過的問題,提高決策的成功率。如果不幸決策失敗的話,你依舊有個很棒的決策品質,因為你試著從之前的經驗找出新的解方,並盡力理性地做出自己所能做到最好的決策了。這時別灰心,將新的經驗再反饋進你的決策流程資料庫即可。


      後記

      決策很難,但也因為它很難,才讓這個領域的研究如此迷人。如果我們想要改善決策的品質,也沒有一簇可及的方式,只能一步步累積、慢慢進步。

      但有一個方法是需要再次提到的,那就是簡單的依照期望值做決策。

      前面有提到人是不理性的,當遇到硬幣問題時會變成風險趨避者,導致不願接受期望值為正的遊戲。相反地,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反而會變成風險追逐者,例如買彩券,你總是會看到某人中彩券頭獎的新聞,但那不過是鳳毛麟角的故事,買彩券是期望值很低的遊戲,只能當作逢年過節應景的樂趣,不適合一頭熱地當風險追逐者,認為自己會中頭獎。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很大型的專案,在專案期間必須做出一連串的決定,這些決定中有些可能使我們風險規避,另一些則風險追逐,這使得每個決定看似都合理,但最後整題來看卻不那麼理想。書中建議,為了克服這類的風險偏好,每次決策都以期望值作為決策的基礎是最單純簡單的,除非你要做的決定是非常重大的。這種回到最簡單的決策方式,可能使「想要」自我在決策時更痛苦,這必須再次協調情緒與理智,但不可否認的,理性做決策,的確還是勝率最高的方式。

      說到底,要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話,我會說:覺察意識、調節情緒,還有把決策流程概念化,就是你做出好決策的秘密武器!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不當決策》:妥當決策,從促進多元對話開始

        • 2025 May 01

        《你問對問題了嗎》?用「重組問題框架」扭轉你的思考角度

        • 2025 Jan 02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 2025 Feb 13

        《反智》:當個能思考、會分析、不被操弄的人

        • 2025 Feb 27

        架構你的《思考的框架》,累積小模型解決大問題

        • 2025 Jan 23

        《哈佛教你做出聰明決策》:建立客製化決策流程

        • 2025 Apr 24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