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技巧》:三個方法,讓衝突從輸贏變成理解
2025 Oct 15 溝通
前言
溝通有很多個面向,前兩週的《人性的弱點》和《最高的聆聽》談的是溝通的底層邏輯與傾聽,而這本《人際技巧》則更多的聚焦在如何面對衝突。
化解衝突的起點依然是傾聽,再透過三個步驟讓衝突慢慢化解。最後雙方再嘗試合作,找出解決衝突與問題的方法。
本書的作者是已故的國際著名的心理學人際溝通權威-羅勃・波頓(Robert Bolton, Ph.D.)。他與妻子 Dorothy Grover Bolton 共同創立「里奇訓練公司(Ridge Training)」,長年在企業、醫療與教育等多個領域推廣積極聆聽與正向溝通。里奇訓練公司成立於 1972 年,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多年的經驗也體現在了書中,有大量的實際案例幫助我們聆聽他人、表達自己,並在衝突中找到連結。雖然他已於 2019 年辭世,但他的智慧與經驗仍然存放在這本書當中,讓我們能有機會得到更成熟的溝通方式。
以下就讓我們從傾聽的具體化步驟開始談起。
反映式傾聽
在上一週的書《最高的聆聽》當中,我們曾經提到「同頻」的重要性,也就是跟對方確認我們已經準確的接收到他要傳達的東西。
在這本書裡,將同頻這個動作稱為「反映式傾聽」,且依據情緒以及意義系統化整理成以下四個步驟:
第 1 步:釋義
抓要點,用簡短語句重述。
第 2 步:反映感覺
點出情緒並精準調整強度,如「有點挫折」和「很受傷」的差別。
第 3 步:反映意義
把事實和感覺扣起來,指出核心需求,例如「你覺得被忽略,所以在意公平」。
第 3+1 步:摘要式反映
當對話比較長的時候才需要做摘要,收斂重點,協助雙方對齊全貌。
在過去,我自認為的傾聽是回答:「我懂你的感受」,總覺得當這樣講,對方就會深受感動。但事實是,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感同身受,我們對於他人感覺的解讀頂多是個近似值。而且假如你沒有將對方剛說的話再簡短重複一次,他不一定能確認你是否已經「真正瞭解」。
比較好的做法,是一句釋義加一句感覺,再補一句意義。如果對話比較長,最後加上摘要總結一下,幫雙方都再次梳理一次整個脈絡。
想像一下在職場上的使用情境:「你主要擔心專案進度被打亂,聽起來有點焦躁,也感到無力;其實你最在意的是是否有人真正負責。」
這樣回應,我想絕對會比「我懂你的感受」具體許多。
衝突化解法
衝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就多少一定會有摩擦,不管是伴侶之間、同事之間、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所以問題不在於要完全衝突「清零」,而在於怎麼面對它。書裡提供了一個「衝突化解法」,總共有三個步驟,幫助我們緩和緊張氣氛,並確保雙方的想法都能被真正聽見。
第 1 步:尊重對待
情緒再高漲,也要守住基本禮貌。所謂的尊重是不提高音量、不翻白眼、不諷刺、甚至願意讓對方先講完,當你做到這些你就已經贏了一半。想像你跟伴侶吵做家事的量,對方抱怨你都不做家務,而你正準備反擊「我哪裡沒做」,這時先停一下,深呼吸三秒,只回一句:「我聽到了,你先說完。」這樣一個簡單的舉動,因為這句話毫無可以攻擊的點,這就能讓戰火馬上降溫。
第 2 步:傾聽到位
接下來就是反映式傾聽登場的時候,把對方的「話中之話」回映回去。像同事情緒激動地說:「整個進度都被你拖慢!」,你可以先釋義:「你覺得交付延誤,讓團隊壓力很大。」接著反映感覺:「聽起來你焦慮又有點被卡住。」等對方點頭確認後,他的火氣就會直線下降。因為被理解等於人類受重視的渴望被滿足,這是情緒最好的止痛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對方想「贏」,但其實他或許只是想「被聽見」。
第 3 步:簡短表達自己
等對方覺得你真的聽懂了,再輪到你表達。這時要用三段式訊息:短、準、真。例如:「我也壓力很大,因為臨時插單讓測試時間被擠掉,我怕品質出問題。」心平氣和地這樣說,對方比較容易聽得進去,也可能更願意一起想解法。千萬不要一次倒出多年積怨,否則前面兩步的努力會瞬間歸零。
衝突化解法的價值在於,它讓衝突從「拚輸贏」轉成「理解」。衝突不一定會消失,但只要處理得當,它反而會讓關係更緊密,因為每一次的化解,都是一次重新認識彼此的機會。衝突也是一種溝通。
合作解決問題
在衝突化解法之後,當雙方情緒降溫、彼此聽懂對方之後,就能進入合作找解方的階段。很多人誤以為這時只要提出方案就好,但如果沒有一個討論的架構,往往又會再次陷入爭論。合作解決問題的六步驟,能把「你的」與「我的」變成「我們的」,讓討論聚焦且具體有方向。
第 1 步:定義需求
大多數的衝突都源自誤解問題。例如你以為在吵「去不去旅行」,到頭來發現其實在吵的根本是「休息」與「預算」的拉鋸。先把需求講清楚,才是雙方一起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當你在跟伴侶討論去不去旅行,精準地向對方說「我需要放鬆」或是「我需要控制開支」,雙方就能找到更寬廣的解法空間。
第 2 步:腦力激盪
這一步先求量不求完美,暫時不批評、不吐槽,純粹大量發想可能的解方。這有點像是《六頂思考帽》當中的綠帽思考,聚焦在新的想法、刻意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激發創意盡量無限思考,就算再怎麼荒謬也沒有關係。
例如夫妻討論家務分配,可以先把所有想法列出來:請清潔阿姨、用App排班、每週交換項目、每週猜拳決定誰打掃。
第 3 步:挑選方案並檢視後果
從清單裡挑出最符合需求的幾個方案,再檢查可行性與風險。舉例:若選「週末兩人一起打掃」,就得考慮「會不會變成新一輪吵架」。毛治國教授所說的「謀」也告訴過我們,預先推後果就能降低風險,減少副作用發生的可能。
第 4 步:制定計畫
白紙黑字明確寫下誰負責什麼、何時完成、如何追蹤等等。例如「妳負責採購清潔用品,我每週日擦廚房,週末一起檢查」。當然越具體越好,模糊的承諾只會讓矛盾重演。
第 5 步:執行
這一步最考驗耐心。保持透明、主動回報進度,能讓信任逐漸堆疊。如果有餘力的話能記錄下來最好,為每一次的執行寫下當下的想法,甚至是感受到的難處。這些都有助於日後第六步的評估與調整。
第 6 步:評估與調整
一段時間後,一起回顧執行情況:「這樣的分工有沒有比較輕鬆?」「有沒有新的壓力點?」如果有問題,就重新定義需求再修正。
合作解決問題的本質,絕對不是妥協,而是共創。當你願意從「誰對誰錯」走到「我們要怎麼一起變好」,無限賽局、雙贏就不再是口號,而是可以被雙方共同設計出來的結果,是化解衝突的最高境界。
我的行動方案
整理完這三個溝通技巧後,我開始思考要怎麼讓它們融合進我的生活裡。
最終,我想出了一個能在日常中實踐的行動方案,讓反映式傾聽、衝突化解法與合作解決問題法,不只是理論,而是成為生活的反射動作。
廣告式洗腦
我的做法很簡單——有意識地在生活中使用這兩個技巧,尤其當對方有情緒時。
我知道這很不人性化,因為我們人類在日常溝通中根本不會想那麼多,特別是衝突發生時,在氣頭上可能一心只想要爭個你死我活。
但只要平常多提醒自己、讓這些字眼烙印在腦裡,它就會像廣告洗腦一樣,在你最需要那瞬間自動跳出來。
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建立一個筆記,裡記錄想長久保存的知識與概念,偶爾打開複習一下。隔個幾週隨意瀏覽一下,只要看到標題「反映式傾聽」、「衝突化解法」這幾個字,其實就已經足以達到廣告的效果,漸漸讓腦內神經元建立起來。
建立復盤計畫
練習只是起點,檢視才是關鍵。我把「反映式傾聽」與「衝突化解三步驟」都放進我的每週復盤計畫裡。每週末,我會花個一小段時間,想想當週有哪些做得好以及做不好的地方。
復盤的頻率沒有標準,每個人想要、適合的都不一樣,我比較喜歡的時間是一週,你當然也可以集滿一個月復盤一次,或是高強度的每晚都花點時間復盤一下。
當我們堅持復盤計畫並且每次都詳細記錄,久而久之就能讓我們的進步清晰可見。
讓合作儀式化
合作解決問題,其實不一定要等到「出事了」才用,它也可以是一種日常練習,尤其當你想要好好經營一段關係時,無論是伴侶、家人,還是同事。
舉個例子:我與太太就固定每兩週會舉行一次家庭會議,讓我們在各個方面都能有共識,也讓家庭氣氛和樂融融(笑)。這個合作找方案的想法來自於知名正向心理學家、暢銷作家-劉軒,他曾在他的 Podcast《劉軒的 How to 人生學》透過他與他太太 Cardin 一直維持著家庭會議的習慣,他們會吃點好料讓雙方在一個良好的氣氛中聊聊家庭、小孩的教育、短期規劃、對方的事業等等。當然,只會有他們兩人參與,不會有小孩的出現。
這是個非常好的做法。首先,這種「合作」的規劃是一種定期、可預期的儀式。這和「臨時吵架時才談」完全不同。這樣定期的會議才能真正讓雙方都在非常理性且愉快的狀態之下,談論必須好好合作的事物。再來,這種預先安排好的事,牢牢卡在雙方的行事曆中,沒有其他事件可以再突然插播。這種將雙方的關係擺在第一位的舉動,本身就能讓對方感覺到被重視。最後,這個合作會議提供了雙方安全而對等的對話空間,沒有孩子,沒有外人。在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雙方能更誠實、理性地談焦慮和不滿,而不用顧慮形象。
除了固定的家庭會議之外,工作上這種例行性的合作會議也很常見,例如部門內的週會、月會。(但開會有沒有效率、是否淪為「各說各話」的形式,就是另一回事了。)
理解了衝突如何化解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溝通,從來不是誰贏誰輸,而是理解彼此。當傾聽、反思、合作都逐漸成為生活習慣,我們不只能說得更好,也能與這個世界建立更深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