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1)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囚犯的兩難》:從囚犯困境到氣候變遷,我們的合作考驗

    《囚犯的兩難》:從囚犯困境到氣候變遷,我們的合作考驗

    2025 Aug 21 經濟學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囚犯困境
      1. 可能的解決辦法
    3. 我的想法

    前言

    我們常把「理性」視為決策的最高準則,但當每個人都追求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時,反而可能讓大家一起陷入更糟的局面。這種個體理性與集體利益衝突的情境,正是《囚犯的兩難》的核心。

    囚犯困境是賽局理論中的模型,因非常貼近現實,成為政治、經濟、外交甚至人際互動中反覆出現的隱性規則。它說明了為什麼即使知道「合作最好」,人們仍選擇背叛。

    書中以經典的囚犯困境故事,帶我們理解這種矛盾邏輯,同時也提到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幫助我們更加理解賽局理論以及囚犯困境概念的緣起與發展。

    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聚焦在囚犯困境的本身,討論這種矛盾的情境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最後也會講到這個時代的兩難大題-氣候變遷。


    囚犯困境

    「囚犯困境」是一個源於賽局理論的概念,用來描述一種兩難局面:當兩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理性」選擇時,最終卻導致一個對雙方來說都更糟的結果。

    這個概念不僅限於遊戲,還適用於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律……等領域,它甚至被視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思想之一,因為它簡單卻深刻,解釋了為何社會中常見合作失敗。

    簡單來說,在這個困境中,兩個(或更多)參與者必須同時做決策,而且無法得知對方會選什麼。每個人都有兩種選擇:合作或背叛。

    如果雙方都合作,能獲得較好的集體結果;但如果一方背叛而另一方合作,背叛者會獲得最大利益,而合作者則遭受最大損失;若雙方都背叛,則雙方都得到較差的結果。問題在於,從個體角度看,背叛總是更理性的選擇,因為不管對方做什麼,背叛都能帶來更好的個人結果。然而,如果雙方都這樣想,最終會導致雙方都損失慘重。這違背常識,因為它顯示理性行為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結局。

    囚犯困境中最著名的例子,是 1950 年普林斯頓教授亞伯特・塔克(Albert W. Tucker)提出的版本:

    兩個犯罪幫派成員被捕,警方證據不足,只能以輕罪判處各一年監禁。但警方分別對他們許諾:如果一人招供(背叛)指證對方,而對方不招(合作),招供者獲釋(0 年),對方判 3 年;如果雙方都招供,則各判 2 年;如果雙方都不招,則各判 1 年(原輕罪)。

    從個體視角,每個囚犯會這樣想:「如果對方不招,我招供就能獲釋(0 年比 1 年好);如果對方招供,我招供則判 2 年(比 3 年好)。所以不管對方怎樣,我都該招供。」結果,雙方都招供,各判 2 年。但如果雙方合作(都不招),只需各判 1 年,這是集體最佳的選擇,但理性推導導致背叛,造更糟的結果。

    用賽局矩陣來表示可能會更清楚一些,假設效用為負值代表監禁年數,數值越大越好,也就是監禁越少越好:

      合作(不招) 背叛(招供)
    合作(不招) (-1, -1) (-3, 0)
    背叛(招供) (0, -3) (-2, -2)

    這裡,(-1, -1)是合作結果;(-2, -2)是雙方背叛的納許均衡。在兩方都選擇背叛的納許均衡下,任何人都沒有動機改變,一旦有一方決定從背叛變合作,而對方仍維持背叛的話,那結局會是最慘的。違背常理的是,雙方理性的選擇是背叛,但明顯雙方合作是更好的選擇,不過卻因為個體的理性而難以實現。

    由此可見,囚犯困境賽局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個人最好的選擇不等於集體最佳,且就算雙方已經講好了會合作,但由於是同步行動,你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會信守承諾。另外,你與對方不一定會有「下次再合作」的誘因,導致背叛以換取更大的利益成為誘人的選擇。

    可能的解決辦法

    雖說囚犯困境可能是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過去的研究讓我們還是有些方法能促進合作的實現,以追求集體的利益最大化。

    • 改變賽局的規則或獎勵機制

      如果能改變賽局的獎勵結構,讓合作的收益遠大於背叛,那麼囚犯困境就不再是困境了。例如,如果政府對環保做得好的企業給予巨額補貼,而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處以高額罰款,那麼企業就會更傾向於合作。

    • 承諾、威脅與約定

      囚犯困境的關鍵在於雙方無法溝通,且互不信任。如果能引入外部力量,例如法律或合約來強制執行承諾,或者創造一個讓雙方建立信任的環境,困境就能被打破。

      例如,在不動產交易中,買賣雙方會將合約交由第三方保管,直到所有條件都滿足後才進行交割。這種「第三方擔保」機制避免了單獨一方在過程中背信的風險。

      國際間各大公約也是一種賽局的約定,透過聲明、簽訂合約,向大眾宣示自己將依照合約的指示做事。例如加拿大政府在簽署並批准國際人權公約後,宣示他們必須經由國會和各省審查內部法律、政策,確保國內規範與條約要求一致。

      但當然也有背叛的一面,像是美國曾於 2019 年宣佈退出目標為控制全球氣溫攀升的《巴黎協定》(雖然日後又重新加入),背叛氣候變遷的國際協定。

      而「威脅」就更直接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2024年一次私人募款餐會上向與會者提及,自己曾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表達:「如果你攻打台灣,我就會轟炸北京」。

      這使中國在兩岸關係的賽局中被迫選擇繼續合作,以避免嚴重後果


    我的想法

    我想聊聊全球暖化。

    儘管少數人(如美國總統川普)認為溫室效應是假議題,但大多數人已達成共識。

    科學家提出的數據明確證實了這一事實,以下列出兩個來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真實數據。

    自 19 世紀末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經上升約 1°C,其中大多數的增溫都發生在過去 40 年。

    格陵蘭島自 1993 至2019年間,每年平均損失 2790 億噸冰,而南極洲平均每年損失 1480 億噸冰。這些數據證實極地冰層正在加速消融,進一步加劇海平面上升。

    部分權威人士對此憂心忡忡,希望能做點什麼來改變、或是減緩持續暖化的現象。像是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在離開政治圈後持續關注全球暖化議題,並在 2006 年推出了書以及同名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更在 2017 年推出了紀錄片續集,訴說種種氣候變遷的數據。追溯到 1997 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高爾也是全球第一個關於氣候變遷的協定-《京都議定書》的支持者。

    文章前面便有提到,國際間的協定就是一種囚犯困境,雖然公約的這種公開的「約定」或許能讓所有人都依照承諾行事,但還是會有背叛的動機。

    以氣候變遷的國際公約來說,如果所有國家都嚴格減少碳排(合作),那當然很好,地球環境可能會漸漸得到改善,對所有人都好;

    如果某個國家選擇不減碳(背叛),他們可以在經濟上取得優勢,因為他們或許不用投入高額資金研發替代能源,也無需限制碳排放,放任所有工廠盡情排放廢氣。而同時,他們還能享受其他國家減少碳排而稍稍減緩地球暖化的好處;

    假如所有國家都選擇不減少碳排(同時背叛),那就是最糟的結果,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對所有人都造成災難性後果。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國家在經濟利益上都有背叛的誘因,這個雙方都背叛的納許均衡,將導致集體無法達成對所有人都好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難題,有什麼或許有機會可以解決的辦法?我想,從經濟層面著手或許還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邊境碳稅及氣候俱樂部。

    所謂的邊境碳稅指的是,對進口產品(如鋼鐵、水泥、鋁等高碳密集產業產品)課徵碳足跡相關稅費。歐盟就已經立下的標準,並將在 2026 年開始正式實施。假設某國家想背叛,不投入資金在產業轉型或技術突破以減少碳排,那他們出口到歐盟的國家就會被課碳關稅,這可能使他們的產品價格不得不提高,導致競爭力下降,經濟優勢不復存在。

    氣候俱樂部則是一種「模範同盟」的概念。這個想法最早是在 2018 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 所提出,基本構想是:參加俱樂部的國家必須實施協調一致的減碳政策,最常見為設定最低碳價標準,且加入同盟的國家彼此免徵碳關稅;若未加入,則所有向俱樂部成員出口的產品須繳交「俱樂部碳關稅」作為懲罰。

    上述兩種經濟手段具有相似的邏輯,都是透過高關稅,嚇阻想背叛的國家,讓他們從「不減碳,省錢+賺更多」的策略,變成「不減碳,被課稅+失去市場」,從此背叛不再划算。

    另外,教育也是很棒的做法,而這也是高爾正在做的。他創立了氣候真相領導團(The Climate Reality Leadership Corps),核心使命是推動全球對氣候變遷的認識與行動。自2007年以來,已培訓遍佈 135 國、超過 49000 名氣候領袖,建立 11 個國際分支與百餘個在地分會,影響超過 350 萬支持者。成就包括推動全球減碳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轉型、反對新化石燃料計畫、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等。

    未來這些世界各地的氣候領袖,就算他們沒有進入公部門左右政策,也會作為民間團體影響政府的決策。讓國與國之間關於氣候變遷的合作得以鞏固。

    總而言之,如何讓國際間全球暖化的囚犯困境維持在合作的狀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目標,必須努力讓所有國家都不再背叛,否則當賽局落入大家都背叛的非理性納許均衡,那對整個世界都會是一場災難。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掌握雙系統登場時機,與你的《快思慢想》共舞

        • 2025 May 29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 2025 Jul 24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 2025 Feb 13

        《雜訊》:刻意降噪,讓你的決策清如許

        • 2025 Jun 12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 2025 Feb 20

        善用《推力》做選擇,將你我推向更好的明天

        • 2025 May 15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格藍腦排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