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5)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溝通 (4)
  • 人物 (6)
    • 課程推薦 (2)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用好奇心修煉你的 500 小時,成為最好版本的你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用好奇心修煉你的 500 小時,成為最好版本的你

      2025 Sep 18 人物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把興趣打磨成技能的本事
      3. 讓好奇心自由
      4. 我的想法
        1. 設計你的最初關鍵 500 小時
        2. 設定界限,不讓別人打擾你的好奇心

      前言

      談到電腦發明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有哪些?從近幾年火紅的 OpenAI、NVIDIA,到過去二十年主導行動網路的 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這些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公司。但如果要追本溯源,回到個人電腦剛起飛的年代,就不能不提微軟 Microsoft。

      在那個大部分人除了開機,根本不知道電腦還能做什麼的時期,微軟成功把軟體、作業系統慢慢帶到一般人手中,徹底改變了電腦的使用方式。沒有微軟,今天我們熟悉的 Windows 介面、Office 軟體、甚至最初的網際網路普及,都可能不會這麼快發生。而這家公司背後的推手,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這本書是描述他在創立微軟之前故事的自傳,完整揭露了這一路上的修煉過程。以下我列出了我認為比爾蓋茲能取得成功的兩大關鍵,就讓我們往下看吧!


      把興趣打磨成技能的本事

      我認為比爾蓋茲能成功的第一個關鍵是「把興趣打磨成技能的本事」。關於打磨技能,很多人都在談「一萬小時定律」,但他提到,最初的關鍵 500 小時是最關鍵的,如果你的起跑不夠好,接下來的 9500 小時根本不可能發生。雖然他在書中沒有提到,但我想,他認為的「好」的關鍵 500 小時應該包含了實驗、獲得成就感兩大階段。當你找到了一個你有熱情的事情,很可能因為這是你的興趣,使你做的比其他人好,但你還是得去實踐才能得知成果。傑出的成果可以帶給你滿滿的成就感,這將能點燃你的動力,讓你繼續下階段的實驗,然後逐漸成長、進步。有了這兩步的飛輪,就可以帶自己跨過最初關鍵的 500 小時,接著順利挺進之後的 9500 小時,最終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

      那比爾蓋茲的最初 500 小時是怎麼過的?這要追溯到他 13 歲的時候。

      在 1960 年代,一台電腦的體積大概跟整個房間一樣大,且使用費非常高,一般人幾乎不可能碰得到電腦,更別說練習程式語言了。而比爾蓋茲很幸運,他當時就讀的湖濱學校,租來了一台 PDP-10 終端機,並且提供一些免費的使用額度。

      當他第一次打出 BASIC 程式並看到即時回饋時,馬上完全被電腦吸引。他跟朋友們瘋狂投入 BASIC 程式的研究,短短幾週的時間,他就能寫出簡單的遊戲。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他們因為太過投入而把免費的電腦時數用光了。幸運之神又再度降臨,他們透過同學的家長接觸到了當地的電腦公司 C 立方,這間公司願意提供免費的電腦使用時間,讓這幾位熱血少年幫忙找公司的程式漏洞。在 C 立方的時期,比爾蓋茲與他的朋友們繼續展現了幾乎瘋狂的求知慾。瘋狂到什麼程度?他們會在所有員工都下班後跑去翻垃圾桶!在泡沫杯、食物殘渣中翻找皺巴巴的紙,這些紙上面可能印有 C 立方專業工程師的片段程式想法。一疊疊沾滿咖啡漬的紙,你或許會覺得很噁心,但根據比爾蓋茲的說法,這是他們見過最令人興奮的東西,因為他們從中學到很多厲害的程式語言底層架構。

      13 歲的小孩半夜會做什麼事?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會半夜爬起來打電動,而比爾蓋茲則是常常半夜溜出家門去辦公室寫程式。他會和下班的醫院員工一起搭凌晨2點的末班公車回家,如果他錯過末班公車,他就會徒步走 45 分鐘回家。且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腦中還不斷地在想程式。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關鍵:想法。他們在學習程式語言一年半之後,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東西解決真問題?能不能因此賺錢?」。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使他們開始將技能「專案化」,完成了學校的自動排課程式,之後更接下 ISI 公司的程式語言開發專案,第一次因程式而獲得收入。從這一刻起,興趣不再只是娛樂,而是能被市場驗證的技能。

      這就是「最初關鍵 500 小時」的體現,為了把興趣磨成技能,他們不惜一切付出努力。


      讓好奇心自由

      另一個讓我很有共鳴的因素,是「讓好奇心自由」。

      比爾蓋茲的經歷告訴我們,當一個孩子的好奇心沒有被壓抑,反而被父母和老師用心呵護、適度引導時,這種求知慾能轉變成興趣跟知識,接著深化成專業,甚至是達成非凡成就。

      他從小就是個愛問問題的小孩。會花好幾個小時思考聲音是怎麼傳進耳朵的,還會自己翻雜誌、百科全書,最後寫成一篇〈聲音是什麼?〉的作業。九歲就讀完整套二十冊《世界圖書百科全書》,那種「找到一個答案,又生出更多問題」的循環,幾乎成了他每天的動力。最瘋狂的例子絕對是小學時研究冷門的德拉瓦州,還寫信給州政府要資料,最後交出 177 頁的報告。從那時起,他就意識到,只要多一點努力,就能在腦中建構出世界運作的模型,甚至相信自己能靠大腦解決最複雜的問題。

      父母給了他很大的自由和刺激。家裡經常舉辦晚餐聚會,邀請不同領域的人討論社會議題。他耳濡目染,不僅接觸到企業家、醫生的真實故事,還從中學到關於專利、籌資、科技發明的知識。母親甚至規劃「公路學習之旅」,要求他和姊姊一路寫旅遊日誌,記錄地理、歷史、產業。當他們對一路上所有事情都感到好奇、興奮,這種類似於校外教學要寫的學習單,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功課」,而是知識的紀錄。

      學校老師同樣功不可沒。他就讀的湖濱學校規矩很少,老師們可以依照學生的興趣自由調整課程。物理老師蓋瑞.馬斯崔帝告訴他:科學不是背誦,而是不斷挑戰既定理論。化學老師莫里斯博士則把學生的提問當教材,「超強膠水為什麼黏?」就能上成一堂課。莫里斯本身興趣極廣,會吹單簧管、研究四維幾何,甚至放煙火,徹底打破科學家「埋首書堆」的刻板印象。比爾蓋茲從此愛上科學家的思維,對於知識的追求,不斷問自己:「我是怎麼知道的?我可能錯在哪裡?」

      我覺得還有一位重要的幕後推手──湖濱學校的電腦室管理員。他乾脆把電腦室的門打開,不鎖、不登記、不干涉,讓學生們滿足好奇心,自己玩、自己試。這樣的放任,直接造就了比爾蓋茲「最初關鍵 500 小時」的起點。

      長大後,他還保留著這份孩童般的好奇。他每年兩次的「Think Week」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人把自己關在湖邊小屋裡,狂讀資料、學新領域、寫策略筆記。那不是工作要求,而是他真的想像個小孩一樣迫不及待想理解世界。

      這就是好奇心的力量,小至解答小孩的「為什麼」,大至推動微軟這樣的大公司持續創新、保持領先。


      我的想法

      讀完這本書後,我為自己寫下了兩個行動計劃,分別是「設計自己的最初關鍵 500 小時」以及「保護好奇心」。

      設計你的最初關鍵 500 小時

      比爾蓋茲的「最初 500 小時」不是隨便累積的,而是透過一個循環:先瘋狂實驗,再從中獲得成就感,最後成就感又推動他持續進步。我們也可以設計屬於自己的最初關鍵 500 小時,我認為可以大致分為實驗與獲取成就感兩大階段:

      1. 實驗:找到能快速回饋的場域 + 刻意練習

      • 找到快速回饋的場域

        選擇一個能立刻看到結果的環境。例如:學程式就用線上編譯器測試、學攝影就每天拍照並立刻上傳、學寫作就直接發表在部落格。

      • 刻意練習小專案

        不要只停留在基礎練習,要主動設計小專案。例如:學設計就幫自己做一張名片、學行銷就去替一場活動寫文案。

      2. 獲取成就感:內在成就 + 外在成就

      • 內在成就

        參加比賽、答應別人交付成果,或公開承諾。獲得成就感,將使你更有動力繼續深化技能。

      • 外在成就

        嘗試把興趣變成價值,開始思考「這能解決什麼真問題?」。例如:用技能幫別人省時間、解決痛點,甚至收取小額費用。一旦被市場驗證,你會得到強烈的成就感,推動你自然而然進入後續的 9500 小時。

       

      設定界限,不讓別人打擾你的好奇心

      其實每個小孩都有滿滿的好奇心,世界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的都是全新的體驗。當他們開始問問題,父母、老師大部分都回答的出來。但當孩子的訊息量累積的越來越多,師長們或許就不一定答的出來了,這是關鍵的一刻。這讓我想起國中的時候,一位同學在課堂中對於某個問題非常好奇,雖然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課本的範圍,但他還是鼓起勇氣舉手問老師。原本他期待老師可以為他解答,沒想到老師只回了一句「你不要鑽牛角尖」。我相信你應該也遇過類似的事情,一旦小孩的好奇心有一次沒被滿足,那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他會習慣不再問問題,只滿足於眼前的資訊,失去好奇心與想像力。回到比爾蓋茲的故事,如果當年他的父母或老師嫌他問題太多、太奇怪呢?可能只要稍微潑冷水,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微軟了。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都已長大成人,不再會有人給我們束縛。動起來,找回那些可能被壓抑的好奇心吧!

      以下是我想到的設定界限的方式,不讓別人打擾你的好奇心:

      • 專屬時間

        幫自己設定一段「不打擾」時間,例如每週五晚上 9–11 點。在這段時間內關掉通知,透過小儀式(戴耳機、泡茶、點燈)進入專注的探索狀態。

      • 專屬空間

        建立一個固定的地點。

        實體空間:閱讀角落、書桌、客廳旁的臥榻。

        虛擬空間:專用筆記本、Notion 區塊。記錄你的想法,不讓好奇心被日常雜事沖散。

      • 劃清界線

        面對他人的質疑,不必爭辯,但要讓對方知道這是你想要保護的探索。你可以溫和但堅定回應:「我想試試看。」

      假如你跟比爾蓋茲一樣有「時間自由」的餘裕,你也可以參考他的 Think Week,綜合上述所有保護好奇心的元素,給自己完整一、兩週的時間好好探索,不管是閱讀、自由書寫、思考,應該能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寫到這裡,你可能也已經躍躍欲試了,帶著這兩項工具去嘗試吧!你也有機會可以累積完美的 500 小時,滿足一路上的好奇,打開一生熱情的開關。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人際技巧》:三個方法,讓衝突從輸贏變成理解

          • 2025 Oct 15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 2025 May 22

          《思辨賽局》:用逆推的方式找到不同時期的納許均衡,玩好人生賽局

          • 2025 Aug 14

          《AI 時代思考指南|全球頂尖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課》:不只學批判思考,用「思考習慣」全面升級你的思維系統

          • 2025 Mar 13

          《最高的聆聽》:學會聆聽,讓對話變成真正的連結

          • 2025 Oct 08

          《不當決策》:妥當決策,從促進多元對話開始

          • 2025 May 01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MindStack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