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5)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溝通 (4)
  • 人物 (6)
    • 課程推薦 (2)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掌握《關鍵七秒,決定你的價值》,也決定對話的品質

      掌握《關鍵七秒,決定你的價值》,也決定對話的品質

      2025 Oct 22 溝通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肢體比語言更誠實
      3. 跨文化溝通的盲區
      4. 同頻:配合但不模仿
      5. 我的想法
        1. 距離也很重要!
        2. 把肢體語言變成肌肉記憶,用得出來才算會

      前言

      你可能常在一些文章或是文獻中看到,在溝通中,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佔了 55%。 這個研究最初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 1960-70 年代提出的理論,雖然這個研究不適用於所有情境,但仍能說明肢體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到底有什麼具體的做法,能夠讓我們練習非語言溝通的技能呢?

      《關鍵七秒,決定你的價值》就是為此而生的書籍。作者是澳洲商業溝通專家凱薩琳・莫洛伊(Catherine Molloy),她長期幫助高階主管和業務團隊提升溝通能力、人際影響力。因此書裡的方法不是理論,而是她在企業訓練現場實戰打磨出來的溝通技巧。

      那為什麼書名中會強調「七秒」?有多個研究指出,第一印象的形成其實快的嚇人。塔夫茨大學心理學家娜莉尼.安巴迪(Nalini Ambady)的「薄片理論」指出,人類只需要 5~10 秒的互動,就能對一個人的可信度、能力與性格做出評估;而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者珍妮.威利斯(Janine Willis)與亞歷山大.托多洛夫(Alexander Todorov)更在研究中發現,大腦在 0.1 秒就會產生「信不信任這個人」的直覺判斷。也因此,溝通領域普遍以「七秒法則」說明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你還沒講完第一句話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接下來我整理了三個讀完書籍後記錄下的重點,協助我們把握關鍵的「七秒」。

      我們從提升第一印象最關鍵的肢體語言說起。


      肢體比語言更誠實

      所謂的肢體語言,包含了你的舉手投足,臉、眼神、姿勢、聲音等等。

      首先,你的笑容要真,想像你真心誠意的笑容可以點亮別人的一天。溫暖的笑容也要搭配上誠懇的眼神接觸,與對方眼神互視約六至七成時間,既不閃躲也不死盯。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跟我講的一件事情。她當時跟我說,她不太喜歡與某一位遠房親戚相處,因為那位親戚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眼神常常會飄忽不定,給人一種隨時在想其他事情、不尊重他人的感覺。這讓對方覺得她不真誠,也會讓人不自覺的對她產生戒心。這就是眼神的力量,不管是好是壞,簡單的一瞬間就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著,我們把目光從眼睛往下移到嘴巴與身軀。說話時配合點頭、眉眼放鬆,會讓人感到被理解。你的姿勢也能立刻改變印象,你可以把肩膀往後打開、胸腔放寬、下巴微收,一秒內就能從「心不在焉」變成「可靠可信」。我們在站立說話的時候,雙手擺放的位置也很重要。書中說道,可以將雙手的高度大致擺在肚臍上方的位置,然後雙手的手肘貼在身體的兩側。其實不用緊緊貼著,就是在用手輔助說明時,大概放在身體的兩側的位置即可。通常很厲害的政治家或是演說家在演講的時候,都會用這個手勢去輔助他們的演說,這會讓觀眾覺得很有自信。

      另外,聲音很常被忽略。內容正確但音量忽大忽小、語速太快,都會讓人反感。理想的聲音應該是沉穩、清楚、語氣像在微笑的。當我們遇到急躁的人,不必跟著急,放慢語速就能漸漸影響對方,將雙方的對談引導到合適的節奏。

      肢體語言的力量遠超過多數人想像。所有人都必須了解肢體語言的運作模式,就連動物也不例外。像我們家的狗狗,她要討摸的時候,會爬到你的腿上,並且會用它的鼻子頂你的手;而當她撒嬌的時候,她的耳朵會垂下來,一直過來聞你,甚至發出哭聲,楚楚可憐。他們也能用肢體語言清楚傳達出他們的情緒或感受。狗狗可說是肢體語言的專家,而人類不管是神經元、群體、種族等都比狗狗複雜許多,我們更是需要練習肢體語言。當你的笑容、眼神、聲音與姿勢彼此對齊時,你就可以很快的讓別人感受到,你是值得信任的,也是位值得繼續聆聽、深交的朋友。


      跨文化溝通的盲區

      書裡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概念: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它一開始來自新加坡,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跨國團隊在充滿不同文化習慣的情況下仍能有效溝通與合作。文化智商指的是理解、適應並恰當回應不同文化訊息的能力。例如:

      歐美的豎拇指是稱讚,在中東部分地區卻被視為粗魯侮辱。

      台灣與日本的點頭代表「我同意」,在希臘或保加利亞卻可能代表「我反對」。

      台灣人用手指方向示意很自然,但在馬來西亞或印尼,用手指人被視為不禮貌,反而要用整個手掌指示方向。

      還有一個超經典的例子:印度的「搖頭文化」。
      你可能看過印度人交談時,常出現一種左右搖頭、介於點頭與搖頭之間的動作。對我們來說那畫面像「嗯…你到底是同意還不同意?」但在印度,這種搖頭很多時候不是拒絕,而是表示「我在聽」、「我理解」、「可以,沒問題」。

      為了解決跨文化的差異,CQ 包含了三個要素:

      • 認知:先了解對方文化、觀察互動模式。

      • 動機:接受陌生、不抗拒差異。

      • 行為:以對方文化能接受的距離與姿態行動。

      在跨文化互動中,觀察永遠比假設重要。高 CQ 的人,不只懂禮貌,而是能根據情境調整距離、手勢、眼神與互動方式,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被理解。


      同頻:配合但不模仿

      除了肢體語言以外,在非語言的溝通中還有很多隱形的因素。書中提及了一個重要觀念,是建立關係時要「配合」,而不是「模仿」。

      配合是專注與回應,例如依照對方的姿態微調坐姿、呼吸節奏或手勢幅度,讓節奏自然契合。這樣的「同頻」能潛意識地建立安全感。但如果模仿太快、太刻意,例如連對方講話語速都硬跟、甚至複製對方的語助詞、笑法或小動作,就會像在「扮演」對方,給人不舒服的壓迫感。

      這個概念在戀愛裡完全也成立。當其中一方可以適度的配合對方喜歡的相處模式,很容易讓雙方進入一個舒服的節奏,進而培養出好的感情。例如發現對方很喜歡用 emoji,你就也常常回覆 emoji;對方講到開心的地方手勢放大,你也跟著笑、眼神專注,節奏契合但不搶戲。

      反之,災難性的模仿可能是長這樣:女生說話帶點語助詞「你知道嗎~」,男生三句後也跟著講「你知道嗎~你知道嗎~」;女生摸頭髮,他也開始摸頭髮;女生喝一口飲料,他立刻跟著喝。男生可能覺得要讓對方像是在照鏡子,但其實她只會覺得怪。

      真正的配合,是用肢體語言表現出:「我在這裡,我在聽你。」而不是演出:「我跟你一模一樣,快喜歡我。」前者建立信任,後者只會讓人起雞皮疙瘩。


      我的想法

      距離也很重要!

      每個人在溝通時都會有個讓人感到舒適的距離,你一定有體會過當對方離你過於接近的時候,會帶來一些壓迫感。除非是情人,否則溝通還是要保持在適當的距離。在書裡提到舒服的談話距離是 1 公尺,這個數字來自於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的人際距離理論。

      我想,你也可以把人際距離想成「社交泡泡」,就像是泡泡足球一樣,以每個人的身體為中心,都有個半徑 0.5 公尺的隱形泡泡,所有人在靠近對方至最適的 1 公尺時,就會被雙方的泡泡彈開。

      只要掌握人際互動中的隱形社交泡泡,就能更精準拿捏聊天距離,不踩進對方的界線,也不保持過度距離,讓交流自然又舒服。

      把肢體語言變成肌肉記憶,用得出來才算會

      當然,肢體語言不可能是懂理論就夠的,真正的關鍵還是在真實情境裡用得出來。要練就渾然天成的自然反應,得靠反覆的刻意練習。

      我試著把這本書學到的東西套用進兩種情境當中使用,其中一個是生活中的 small talk,以及上班時的開會報告。

      情境一:生活 small talk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簡短閒聊的機會多到不勝枚舉,舉凡搭電梯遇到鄰居、小孩幼稚園門口遇到其他家長、公司茶水間閒聊都是。

      在這種輕鬆對話中,溫暖的微笑與有朝氣的聲音,是快速打破僵局並與對方建立融洽關係的關鍵。同時別用封閉姿勢,像抱胸、插口袋或雙腳交叉,這些會讓你看起來想逃跑;改用開放式手勢與直挺但放鬆的站姿,訊息會變成「我願意交流」。距離與眼神也要拿捏,站太近會造成壓迫,眼神偶爾對上即可,不用死盯。當然我們也可以使用「配合但不模仿」的技巧,配合對方的肢體語言、跟上語速。

      整體重點只有一個:讓人感覺跟你說話很輕鬆。

      情境二:公司裡的開會報告

      進入討論前,先快速整理姿態:站直、肩膀打開、下巴微收、自然呼吸,這樣能快速把「緊張無力」切換成「穩定可信」。站姿之外,盡量把手放在肚臍到胸口之間的「可信區域」,動作保持對稱、幅度適中,避免亂揮或插口袋。

      報告中說話的聲音和態度要一致,語氣沉穩、語速清楚,比內容堆砌更能留下說服力。最重要的是言行合一,例如假設你嘴上說「我很有信心這個方案」,但身體往後退、眼神閃避,別人會相信你的身體,不會相信你的話。

      最後,可以試試《姿勢決定你是誰》書裡寫的「超人姿態」,或稱「高權勢姿勢」,具體的做法包含:

      •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站立。

      • 雙手叉腰(或舉起雙臂呈V字形)。

      • 胸膛挺起、肩膀向後、下巴微抬。

      • 目視前方、保持穩定呼吸。

      根據《姿勢決定你是誰》的資料,研究顯示這樣的肢體動作,擺出兩分鐘就可提升體內睪固酮(支配與自信賀爾蒙)、降低皮質醇(壓力賀爾蒙)、促進冷靜與掌握感,使人更易發揮自我力量。

       

      總結一下,肢體語言真的不是玄學,而是一種可以練出來的能力。從今天開始跟鏡子當朋友吧!每天出門前花 30 秒檢查一下自己的表情是不是自然、眼神有沒有在放空、姿勢是不是放鬆。你想給人的感覺,其實可以自己提前設定。

      每次跟人互動,你都有七秒可以留下第一印象。讀完這本書,我相信我們都可以把這七秒用好,讓別人一看到你就覺得「嗯,這個人可以聊」。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撥開日常中的那些惱人的偏誤,《真確》理解世界

          • 2025 Feb 06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 2025 Feb 13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 2025 Feb 20

          《AI 時代思考指南|全球頂尖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課》:不只學批判思考,用「思考習慣」全面升級你的思維系統

          • 2025 Mar 13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 2025 May 22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MindStack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