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格藍腦排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1)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2025 Jul 24 經濟學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通貨膨脹與通貨通縮
      1. 通貨膨脹
      2. 通貨緊縮
    3. 實質購買力
    4. 科技驅動的長期通縮趨勢
    5. 我的想法

    前言

    《通膨的真相》是一本深入剖析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本質的經濟學著作,由知名經濟學家、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撰寫,他試圖在本書中揭開通膨背後的複雜機制與誤解。作者以他深厚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結合歷史案例與當代數據,挑戰傳統經濟學對通膨的簡單假設。書中從貨幣供給到科技進步的影響,分析了通膨與通縮如何塑造了我們的經濟生活。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依照書中解說,簡單說明什麼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接著談我在書中學到的兩個重要概念。最後則是我的想法,分享為何我認為科技驅動的長期通縮趨勢蘊藏著無限的新機會。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通貨膨脹與通貨通縮

    到底什麼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又是什麼?

    通貨膨脹

    當市場上貨幣供給的成長率大於實質產出的成長率,購買同樣一碗滷肉飯得掏出更多鈔票,整體物價水準向上移。傳統上,政府是用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統計通貨膨脹,但統計本身有偏誤的風險,數據可能被高估或低估。雖說如此,通膨率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假如發生了惡性通膨,那將是一場大災難。

    書中詳細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當時,德國政府為償還巨額戰爭賠償,選擇大量印製貨幣,導致貨幣供給急劇增加,德國馬克迅速貶值。1923 年,物價飆升到極端程度,1 英鎊可兌換 10 億德國馬克。民眾需要攜帶大量紙鈔才能購買基本生活用品,如麵包價格可能一天翻倍。這種失控的通膨摧毀了民眾對貨幣的信心,導致囤貨和以物易物現象普遍,商店貨架迅速被搶空。最終,經濟崩潰,許多人的積蓄化為烏有。

    通貨緊縮

    當整體物價下滑,名目收入看似不動,實質購買力卻上升。主流經濟學者害怕它,因為若物價預期持續下跌,企業不投資、民眾不消費,經濟可能陷入衰退螺旋。這種需求面的「枯竭」,將造成惡性通縮,例如 1998 ‑ 2010 年日本「失落二十年」中的物價下滑。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家庭與企業忙著去槓桿,消費與投資意願低迷;同時科技自動化、海外生產移轉使製造成本下降,結果 CPI 長期徘徊在 0 % 附近甚至負成長。2001 ‑ 2010 年核心 CPI 平均約 -0.2 %/年,電器、服飾、機票愈來愈便宜。物價越來越便宜看似很好,但民眾消費意願低,生產者賺不到錢導致有必須節省成本的壓力,可能造成失業率提升。而失業人口變多,他們沒有薪資收入,可能進一步減少消費的意願。

    不過作者認為,並非所有緊縮都惡性,特別是在薪資水準提升、科技進步的現代。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何覺得現在是「美好的通縮時代」。


    實質購買力

    在台灣日常生活裡,我們聽到牛奶一瓶漲 5 元、便當多 10 元,就直覺地喊通膨,但這些其實「名目價格」,是貼在標籤上的數字,真正影響你我的其實是「實質購買力」——也就是要花多少工時、佔多少薪水才能買到同一樣東西。

    假設五年前一個便當 60 元,你月薪 3 萬;今天便當 100 元,但月薪也漲到 5 萬,換算下來,一個便當的錢一樣佔薪水的 0.2 %,就算名目價格幾乎翻了快一倍,你的「便當負擔率」還是沒變。

    這便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實質購買力」,他提供了美國的數據,顯示了經濟環境的確在通膨,但因為人均所得也持續上升,甚至速度快於通貨膨脹率,使得每個人的實質購買力依舊變得越來越高。

    但我們似乎常在新聞中看到某物件又漲價消息,低薪報導也屢見不鮮,「實質購買力增加」的情況真的適用於台灣嗎?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數據資料,過去二十年台灣CPI累計上漲約 27 %,年均通膨率約 1.2-2.0 %,變動幅度全球偏低。而薪資中位數約成長了十幾個百分點。扣除通膨後,實質薪資增幅有限,近十年僅 2 %左右。

    數據顯示,我們社會的實質購買力的確是正成長,只是薪資成長的速度確實不算太快,導致實質購買力的體感不明顯。假如薪資成長速度持續持平或下探,或許某天會被通膨率超越,造成實質購買力下降的現象產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下一個概念或許可以給很多人帶來幫助。


    科技驅動的長期通縮趨勢

    除了實質購買力以外,作者解釋了另一個導致長期通縮的重要原因:科技進步。

    科技提升生產力,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使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高品質的產品。例如,DVD播放器從 1997 年的 1000 美元降至 2018 年的 20 美元,硬碟儲存成本從1950 年代的每GB 100 萬美元降至 2017 年的 0.1 美元以下。共享經濟(如Airbnb、Uber)進一步壓低住宿和交通成本,例如紐約市Airbnb平均價格(187 美元)遠低於旅館(306 美元)。這些案例顯示,科技通過提高效率、減少中間成本和創造新商業模式,持續降低物價。

    還記得嗎?二、三十年前,我們爸媽都拿著黑金剛在講電話,當時覺得是非常新潮的事情;現在的智慧手機,講電話只是基本的功能,各家都在比誰的拍照技術比較強,哪家的螢幕色彩最漂亮。且當初黑金剛剛上市時,在美國的售價為 4000 美金,以當時的匯率換算,約為台幣 160000 左右。如今一隻iPhone 16 pro大約是 36000 台幣,雖然仍不算便宜,但對比上黑金剛的天價,瞬間覺得划算不少。

    時間拉得更長遠來看,我們也能從 YouTuber-cheap 的影片《古代皇帝和現代普通人 誰生活比較爽? 【食衣住行育樂 全面分析】》得知科技進步帶來的巨變。光是交通,古代皇帝就已經完敗給現代普通人了,以前哪來的高鐵、飛機可以搭,有馬車就不錯了,下雨還可能淋到滿身濕。

    由此可知,關於通貨膨脹,我們不能只看單一國家的貨幣供給或需求變化,更要看到全球範圍內技術、知識、和商業模式創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作者總結道:「不管通膨數字說了什麼,大家的情況還是比過去好,而且生活將持續改善,因為所得超過購買必要的東西、必須取得的服務所需的費用。」這就是科技持續進步所能帶來的通貨緊縮。


    我的想法

    我認為,「科技驅動的長期通縮趨勢」不只是經濟學概念,更可以廣泛應用在個人、企業的商業模式之中。

    在深入說明我的想法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典範轉移」。典範轉移這個名詞是美國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提出的,意思是:「當舊有知識架構與技術模式無法有效處理新問題時,社會會出現跨領域突破的新知與新思維模式」。歷史學界與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共經歷了三次重大的類工業革命,每次都是典範轉移,徹底改變了社會結構、生產方式與人類生活:

    1. 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 年代 - 1830、40 年代)

      主要科技標誌為蒸汽機、機械化工廠以及鐵路,人類從此從務農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2.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 年 - 1914 年)

      主要為電氣技術,包含電力普及、內燃機、通信技術。在這次的革命,汽車和飛機問世,人類用新的通訊方式連接世界,推動了全球化進程。

    3. 第三次工業革命(1970 年起)

      核心技術為電腦、網際網路、半導體技術、自動化、資訊科技。你我現在正在使用的電腦、智慧手機就是從此而來。我們也不用特地專程到光華商場花整個下午的時間比價,只要在網路下訂電腦配件,24 小時內就能收到產品。

    從這三次典範轉移,不難想像為何現代普通人的生活過得比古代皇帝更加舒適。當然,這三次革命也帶來了許多機會,進而催生了多家知名公司。

    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例,美國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透過建立標準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煉製和分銷。他憑藉著對成本的嚴格控制、垂直整合和規模經濟,積累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個人財富之一。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 (Henry Ford),將流水線生產模式引入汽車製造,使汽車成本大幅下降,普通民眾也能負擔得起。這徹底改變了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工人薪資結構,讓他成為巨富。

    第三次工業革命催生的大企業以及巨富大家一定更耳熟能詳,相信他們的事蹟也無需再贅述。其中包含了蘋果公司 (Apple) 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微軟 (Microsoft) 的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亞馬遜 (Amazon) 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半導體浪潮,在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每次的典範轉移都代表著無窮無盡的機會!

    面對技術通縮及生產力提升的浪潮,我們一直在享受著產品成本下降的好處,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也能想想如何抓住新技術帶來的新機會,幫助自身發展適合的技能,進而幫助自己的職涯或事業。

    尤其 2022 年開始由 OpenAI 的 ChatGPT 打響第一炮的 AI 時代,被大多數人認為將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OpenAI 雖未上市(截至 2025 年 7 月),但市值預估為 3,000 億美金。而為AI產業提供高效能晶片的 NVIDIA 輝達,市值更是高達 4 兆美元(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排名高居第一!

    許多人可能厭惡 AI,認為這些工具擾亂他們的生活,但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擁抱 AI、擁抱新機會。這是個均衡的世界,有新的機會誕生,代表著也有很多舊的東西會被淘汰。現在還有人在用黑莓機嗎?CD player 的工廠如果不轉型的話,他們現在還有辦法存活嗎?當年你曾經愛不釋手的 iPod Touch,如今可能也早已不知被丟在家裡哪個角落,長滿灰塵了。

    同樣的,物品會被淘汰,職業也會被淘汰。抄寫員、煤氣燈點燈工、電報報務員、電梯操作員、打字室排字員等這類的工作,現在應該不可能在求職網出現了吧?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為了拍復古電影。

    總而言之,千萬別成為典範轉移的犧牲品,請識別「科技驅動的長期通縮趨勢」所帶來的無限機會,並且抓住它。

    在這個典範正在轉移的新世代,或許在看文章的你,也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大人物!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

        • 2025 Jan 16

        善用《推力》做選擇,將你我推向更好的明天

        • 2025 May 15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 2025 May 22

        透過《思考101》,讓你的思維高度高過台北101

        • 2025 Jan 30

        掌握雙系統登場時機,與你的《快思慢想》共舞

        • 2025 May 29

        《管理》:讓毛治國的四段論模型為你的決策打底

        • 2025 Jun 19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格藍腦排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