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雙系統登場時機,與你的《快思慢想》共舞
2025 May 29 決策
前言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這位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對人類決策過程的深刻洞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理解。《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且對日後心理學、決策領域的研究影響非常深遠,過去幾個月讀的書籍就曾多次提到《快思慢想》這本巨作以及康納曼的大名,例如《停損的勝算》,作者安妮・杜克(Annie Duke)甚至還跟康納曼請教關於「放棄教練」的想法。
如此厲害的大師,就連在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是自己選擇的。2024年他前往瑞士安樂死,決策了自己的人生句點。他曾照顧母親與妻子生命最後的病痛階段,讓他認為生命最後幾年的痛苦與屈辱是多餘的,即便當時身體和精神狀況都維持在不錯的狀態,但他還是選擇遵從自己長久以來的信念。這位一生都在研究人類決策的大師,用他自己的生命為他所倡導的「慢想」做了最後的註腳。
我們可能都還太年輕、涉世未深,無法想像決策大師自己選擇安樂死如此大的決定,但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學習他的思想,也就是經典的「快思」及「慢想」雙系統模型!
快思慢想模型
快思:快速直覺的本能反應
系統一,也就是快思,是一個不斷運作的聯想機器,它持續監測內外部環境,自動生成印象、感覺和傾向。這些由系統一產生的印象和感覺,是系統二形成信念和刻意選擇的主要來源。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也能夠觸發一系列的聯想,進而形成複雜的觀念模式。
人們大部分時候依循系統一的直覺過活,我們會快速地抑制懷疑和模糊性,並在訊息有限或質量不高時,迅速跳到結論。直覺做出的選擇在某些時候是合理的,但並非永遠可靠,我們有時會自信地錯得離譜。
在高度可預測且環境穩定的情況下,經驗豐富的專家可以透過大量的重複練習,在特定領域內建立起強大、可靠的快速決策能力。例如,NBA籃球巨星LeBron James,他擁有出色的球技、籃球智商,且征戰球場22年。他常在場上臨機應變,破解對手的戰術、指揮隊友的站位,甚至還有好幾次叫隊友去守空氣的事蹟,但後來都證明了那些不是空氣,而是幾秒後對手跑戰術要進攻的關鍵位置。這些都是特定領域內大量重複練習的成果,當然還是得搭配一顆聰明的腦袋。
然而,系統一的認知捷徑雖然高效,卻也伴隨著不完美,這導致了人們決策中系統性的偏誤,例如過度自信、忽略可取得的訊息等。這時,該輪到系統二上場了。
慢想:理性、大局思考
與系統一相對,系統二負責分配注意力到所有「需要努力」的心理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邏輯推理和自我控制。它能進行有序的思考步驟,處理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並在面對困難問題時,引導注意力並搜索記憶以尋找答案。而系統二深度思考過後的想法、答案,就會成為我們的信念及觀點。
另外,系統二本應扮演監控者的角色,審查並控制系統一快速提出的想法。然而,系統二是個天生的懶惰鬼,有著理性的思考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卻常難以馬上喚醒它。這使得人們常過度信任系統一的直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自動駕駛」狀態,傾向選擇最省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卻也導致了錯誤的發生。
兩個系統如何互動
系統一和系統二的互動是持續且動態的。
快思系統能幫助我們在面對某些簡單的問題時,快速依照經驗產生的直覺,給出答案。這能幫助我們高效率地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情境。
此外,系統一也不斷地為系統二提供印象、直覺、意圖和感覺。如果這些由系統一產生的內容得到系統二的認可,它們就會轉化為個體的信念。當系統一在處理訊息時遇到困難,或者偵測到異常情況時,它會自動呼叫系統二,請求進行更詳細、更努力的處理。
然而,即使系統二被呼喚了,它也往往傾向於合理化和證明系統一的衝動性決策,而非完全推翻它。系統二雖然有能力糾正系統一的錯誤,但它「懶惰」的本性使的人們往往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這需要刻意練習,設定一些方法強迫系統二開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方法也都不盡相同,有賴自我的覺察,以設定相對應的方法。例如,你發現你常常只透過系統一直覺你需要某樣產品而衝動消費,那麼便可以設定一個購物提醒:「我是否真的需要買這件東西?」,以此作為自我提示來啟動理性的系統二思考。或是遇到某個令人情緒高漲的當下,先慢一拍思考,可降低錯誤判斷的機率。這些方法都屬於「按下暫停鍵」,為自己在關鍵的地方設置暫停鍵,是強迫系統二出場的有效方法,也讓我們在面對重要或複雜決策時能更理性。
快思和慢想就像是一雙筷子,少了一根就夾不起菜。這兩種思考模式對我們都很重要,關鍵是要讓它們好好配合,需要快的時候快,需要慢的時候慢。
雙系統的日常應用
日常生活決策
這是所有人都用的到的實際應用,如果能在刻意練習後越來越上手,一定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升級,以下是我的應用思考。
系統一:
在日常瑣事中扮演「省時好幫手」。系統一應做的,是在生活中處理不需深思的例行公事,例如選擇早餐、決定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或處理一些快速且影響不大的判斷。它的優勢在於效率,能讓你在瑣碎的日常中節省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系統二:
則是重大決策的「品質把關者」。當面對買房、換工作、醫療決定等重要個人抉擇時,系統二便要主動介入,培養一種「慢想」的習慣:
- 按下暫停鍵:絕不當下拍板,給自己預留思考時間,避免衝動行事。
- 全面蒐集資訊:積極尋找與決策相關的所有資料。
- 權衡利弊:仔細列出選項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客觀分析。
- 尋求意見:向他人請教,聽取多元觀點。
- 查證消息:面對網路上的聳動資訊,啟動查核來源,確認事實。
讓兩個系統協作,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讓生活既有效率,也有紀律。
投資決策
最近因為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導致全球股市像在洗三溫暖。這讓我想試著應用快思慢想的模型,面對到這種上沖下洗的股市。
系統一:
在投資中扮演「警示」角色。當市場情緒高漲或恐慌,或對某檔股票產生強烈買賣衝動時,這通常是系統一在運作。此時,系統一要做的,是認知並警惕自身可能陷入的認知偏誤,避免加入追漲殺跌的行列。最重要的是快速意識到這些情緒和非理性衝動,並立刻踩下煞車。
系統二:
是投資決策的「執行者」。一旦系統一發出警訊,系統二便要開始發揮作用,進行深思熟慮的邏輯分析。
- 制定並堅守投資策略與紀律:預設停損停利點,不受情緒影響。
- 深入研究與分析:無論個股或ETF,都要仔細檢視其基本面、財務狀況、產業前景,以及ETF的持股構成與費用。
- 延遲決策: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避免在市場波動或情緒高漲時倉促做決定。
- 多元化投資:利用ETF等工具分散風險,避免集中持股的偏誤。
- 尋求多元觀點:主動尋找支持和反對自己觀點的資訊,避免確認偏誤。
透過這兩種系統的協同運作,應該能有效識別並克服非理性決策,提升長期投資的成功率。
後記
讓我們再快速總結一下:
相信直覺的時機:在高度可預測、有穩定規律的環境中,並且個體透過大量重複練習已形成專業直覺的情況下,可以適度相信系統一的判斷。
啟動慢想的時刻:在不確定性高、訊息有限,或存在明顯認知偏誤誘因(如壓力、時間緊迫、情緒波動)的情境下。
讓快思系統高效處理日常,同時培養慢想的習慣,以更理性、有紀律的方式面對複雜挑戰。平衡雙系統模型,刻意練習且掌握節奏,願我們都能越來越完美地跟自己的快思慢想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