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導體巨擘的智慧盛宴:我從《張忠謀自傳》得到的三個啟發
2025 Mar 20 人物
前言
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下,大公司們無不大幅裁員,停止投資設廠,縮減支出以減少虧損。
只有以下敘述的這間公司與眾不同。
2001年到2009年,他們的資本投資相當穩定,每年大致都在20至25億美元之間。
2009年公司原本的CEO復任,他收到了兩個報告,其中一個是40奈米的良率問題逐漸被解決,第二個是28奈米技術有很大的進展。28奈米是智慧型手機內關鍵半導體,他認為如果在兩年內可以開始量產,那可以大大的幫助公司的發展。於是他提倡加大投資力道,2010投資到59億美元,比2009年的兩倍還更多!
公司的董事們對此半信半疑,但他獨排眾議,繼續加大投資,從2010年一直持續增加到2018年的105億美元。
事後證明,他是對的,公司的獲利從2010年的51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116億美元。
在不景氣中敢加重投資,領導人肯定是位不簡單、有遠見的人物,他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Morris Chang。
張忠謀大紀事
1931年: 出生於浙江寧波(鄞縣)。
1937年: 因中日戰爭爆發,隨父母遷往香港。
1943年: 隨父母長途跋涉至重慶,進入沙坪壩南開中學。
1948年: 從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畢業後,因共軍進逼上海,再次隨父母遷往香港。
1949年: 赴美國哈佛大學入大學一年級。
1950年: 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二年級。
1952年: 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學士學位。
1953年: 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碩士學位。
1955年: 進入希凡尼亞公司半導體部,進入半導體業。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1958年: 進入德州儀器公司。
1961年: 獲得德儀公司「全薪、全費」送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
1964年: 獲得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並返回德儀公司服務。
1964年: 任德儀公司鍺電晶體部總經理。
1965年:任德儀公司矽電晶體部總經理
1966年: 任德儀公司積體電路部總經理。
1967年: 任德儀公司副總裁,同時仍兼任積體電路部總經理。
1972年: 任德儀公司集團副總裁,同時為全球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
1978年: 任德儀公司消費者產品集團總經理。
1981年:任德儀公司品質與生產力總監
1983年:辭德儀公司
1984年:任通用器材公司總經理
1985年: 辭通用器材公司總經理,來台擔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院長。
1987年: 創辦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並擔任董事長。
1988年: 辭工研院院長,轉任工研院董事長
1994年:辭工研院董事長、台積電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5年:台積電年營收超過十億美元
1997年:台積電A D R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5年:首度交棒,由蔡力行擔任台積電總經理暨總執行長
2006年:首度以領袖代表的身分參加APEC在越南舉行的經濟領袖會議
2009年:回任台積電董事長暨總執行長
2011年:
台積電「技術領先」果實出現(二十八奈米)
獲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
2013年:任命劉德音、魏哲家為台積電共同執行長,仍擔任董事長
2018年:
台積電的尖端技術(七奈米)獨家領先世界
卸下台積電董事長一職退休,由劉德音擔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
獲中華民國一等卿雲勳章
- 2024年:獲頒國家最高榮譽「中山勳章」
我得到的三個啟發
一、誠信原則
台積電的經營理念之一:「對客戶我們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
這其實是張忠謀在德儀時期就不斷地在強調的原則,他當時跟他們的同仁說,一旦建立了這個信譽後,因為客戶對他們有滿分的信任,認為他們不會無緣無故取消訂單,或是又什麼意外的變故,使得訂價可以比市價略高,最終得到更多的利潤。誠信其實對雙方都是最有利的。
假使今天客戶對你提出高過你供給的要求,你要怎麼辦?照台積電的原則,當然是先不輕易承諾。我們來假設沒經過評估,馬上做出承諾會有什麼後果:
- 客戶很開心,樂得馬上簽約
- 後來在製造時發現供給短缺,實在難以應付
- 坦誠跟客戶說明無法提供足夠的產量
- 可能的賠款以及客戶未來的不合作
這種「事後的坦承」並不符合張忠謀心中真正的誠信原則,應該要從一開始就評估且合理接受或是拒絕,蘋果在2011年向台積電的高晶片需求就是一個案例。
當時蘋果因為iPhone的快速發展,急需大量的晶片來支撐供應鏈,於是向台積電提出需求。但這個數量已超過當時台積電所能負荷。後來台積電的做法是:
- 告訴蘋果他們只能承諾生產一半的需求
- 舉公司債
一開始蘋果或許無法諒解,這個大家爭相想要的機會,台積電怎麼只做一半而已?後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正確無比,他們持續為蘋果輸出承諾數量的高品質晶片,且技術一代比一代更優秀。
假使當時台積電義無反顧地答應蘋果的需求,則可能會大幅度打亂台積電原本穩健的成長腳步,造成接下來的高技術發展延宕,也可能導致未來幾年的技術無法符合領先世界,創造台積奇蹟。
這個故事最後的結局是,蘋果營運長2024年時曾對張忠謀說「台積電是蘋果非常少數的最好夥伴之一。」
不只贏得訂單,也贏得客戶的長期信任。
二、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張忠謀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但更重要的是出社會後的自學習慣與能力。
世界變化的很快,尤其是從工業革命之後,科技的成長更是快的不可思議。張忠謀從事的半導體業就是一個不斷快速成長的科技產業,要不是他一直持續的學習,跟上最新的知識、技術,他今天無法創立台積電,也無法幫助公司在世界立足。
自學半導體
張忠謀的自學旅程從第一份工作「希凡尼亞」開始,這可說是台灣近100年內最重要的自學故事,因為他自學的目標是,半導體。他的方法是找一堆權威的書本來看,思考並徹底理解裡面的含義,更重要的一步是要找一位好老師。所幸,當時希凡尼亞有一位被公認為半導體專家的同事,這位「半導體老師」喜歡每晚下班後去餐廳飲酒放鬆,一直到餐廳打烊為止。Morris倒也頗投其所好,只要一有問題就去餐廳找他,陪他吃東西,順便問問題。感謝這位半導體老師,當時耐心的回答問題,間接促使了台積電的誕生。
若不持續學習將無可避免帶來衰敗
希凡尼亞公司在張忠謀離開時就已不算是優秀的公司,雖然內部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以及有熱誠的青年,但每年的目標都沒有達到。原因是領導階層沒有持續學習。當時的管理層都是從其他行業挖角而來,他們認為在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將可以讓他們半導體業持續成功。事實不然,隔行如隔山,假使沒有徹底了解現在所待的新興產業,將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特別是半導體又是一個腳步飛快的行業。
德儀在Morris剛加入時,被他形容為「從上到下都是內行」的公司,在1950-1970年代德儀可算是半導體業的第一把交椅之一,但為何後來發展也不若當年勇?原因也是出在管理層沒有持續學習,與快速進步的技術脫節了。當年他們成立了消費者產品的業務,並把公司重心逐漸轉移,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公司的核心本就在半導體業,消費者產品實在不是德儀的優勢所在。在轉移了注意力後,「持續跟上新技術」的任務也就不在管理階層的心頭上了。
相反的,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後仍不斷聽取主管們的報告,也參加各大世界上的會議,自我革新。另外他也知道自己已經不在最前線,掌握生產的技術細節,他記取前兩家公司的教訓,在台積電從不參加生產團隊的技術會議,而是抽出時間聽取團隊主管給他的報告,信任他的團隊。
終身學習
張忠謀在書中也提到了終身學習。所謂的終身學習是要訂定明確的長、短期目標,除此之外,還要有紀律的計劃性閱讀、向專家請教,或是參加各種課程來學習。
他在書中說道:「我自己年輕時雖然很忙,平均每天自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六點,但總要在下班後抽出四個小時來研讀半導體方面的書籍與新訊息;多年以後的現在,我每天工作時間仍然相當長,但已經無法像年輕時一樣每晚花四小時充實自己。近來我發現早晨時光非常有利學習,我現在每天早上花一小時、晚上再花一小時來進行自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此外,週末假期對我個人也很有用,每逢假日我都會花上四小時左右來學習。」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學習的量該有多大。
那,貴為張忠謀都這樣學習了,我們還不跟上嗎?
三、不斷創新
你在學習,而別人也在學習,那麼你跟他們的差別是什麼?學習的效率可能會影響成果,但「創新」是另一個關鍵,持續學習加上創新舉動,將能為你帶來龐大的優勢。問題又來了,要怎麼創新?
創新兩大重點
Morris在書中提到兩大重點,也是台積電一直在實踐的:重賞與不在乎失敗
重賞
「如果你成功研發了A技術,我們將發放股利給你」
「身為公司的一員要有使命感,希望大家研發出A技術,一起讓公司更進步」
如果你聽到上述兩個敘述,你希望在哪間公司上班?
「重賞之下必有創新者」。大家出來工作最實際的第一目標還是賺錢,重賞絕對比使命感有用的多。在重賞之下,原本沒有方法的人都會絞盡腦汁,盡力想出方法來。如此一來,想出辦法的同仁可以拿到重賞,公司方則可以享有最新技術,雙方互利,何樂而不為?
不在乎創新失敗
「不在乎失敗」聽起來似乎有點刺耳,但想要創新的話,這是一定要做到的,這樣才有辦法鼓勵同仁不斷地創新。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常常一次嘗試就成功,成功路上短暫的失敗在所難免,如果這些失敗要被懲罰,那重賞也沒有用了,因為在真正成功之前不知道會經歷多少失敗,可能被罰到體無完膚了還沒辦法登頂。
曾聽過一個關於矽谷的傳說,他們喜歡失敗很多次的人。因為創新、創業太容易失敗了,失敗的夠多次你才學得到夠多的經驗,也才能更進化成更厲害的人。
台積電的出現本身就是個創新
台積電的商業模式是:專業晶圓代工。
在台積電出現前還沒有這個產業,代工通常都是一個半導體公司的副業,這樣造成的問題是產量無法太大,且品質並不固定,畢竟這只是副業,不會得到太多關愛。在這種模式下,成立半導體公司的成本也高的可觀,因為除了設計部門,還要花上大把的銀彈建造晶圓廠。
在台積電出現後,他們把代工變成一門專業,大幅提升產品的良率,且降低進入半導體業的資金門檻,間接將更多人才帶進來,促使產業技術快速發展。
從創立到現在30幾年的時間,在創新的原則上秉持著重賞與不在乎失敗,就算張忠謀已在2018年退休,不再領導台積電,未來似乎也不需過多的擔憂,因為他們總是在創新的路上。
Fun Fact
剛從麻省理工畢業找工作時,張忠謀曾在希凡尼亞公司與知名的大公司—福特公司之間做抉擇。他本已幾乎決定要去福特,但因為福特的月薪比希凡尼亞低一塊美金,且他們不願提升薪水,年輕的Morris一氣之下就拒絕了福特,加入希凡尼亞。
感想:好險福特不願加價。
籌辦台積電時,民間最大的投資是鼎鼎大名的台塑,他們原本因為不了解科技業而不願投資,是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拜託他們投資的。但他們後來還是在持有三年左右,便賣掉了所有台積電的股票。順帶一提,若那些股票現在還在的話,現值可能是台幣兆元以上。
因AI產業而市值暴漲的輝達,其CEO黃仁勳近年常走訪台灣,他與張忠謀肩並肩吃飯、逛夜市的照片也常在各大電視放送。大家這才發現,原來他們不只是認識,還是將近30年的老友,Morris甚至常去美國黃仁勳家吃沙拉、披薩。
2013年,張忠謀開始規劃退休接班,他認為黃仁勳無論在品格、視野、半導體專業經驗及知識,各種條件之下,都是值得考慮的台積電接班人。於是他詢問黃仁勳對台積電CEO的職位是否有興趣,在幾週之內問了兩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已有工作」。
他在書中特別解釋,2013年輝達市值90億美金,而台積電是900億美金。他絕對沒有高攀黃仁勳。
而黃仁勳的確有工作,而且他的工作做的極好,將輝達帶到現今全世界市值第二(2025年2月)的高度。
後記
當年,張忠謀從動亂的中國到美國就讀哈佛大學,雖然只有一年,但哈佛自由、活潑、多元又有活力的校風,讓他非常樂在其中,甚至有「開啟智慧與心靈生活」的感受。
他在書中是這麼形容這一年的:
「正如文豪海明威形容巴黎為「可帶走的盛宴」,我也如此形容哈佛一年。自此以後,我歷經麻省理工、就業、入史丹佛攻博士、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各個階段,但是無論我到何處、做何事,我隨身帶著這個「盛宴」,也隨時享受了這「盛宴」給予我的知識、興趣和體會。甚至幾十年後來台灣,即使時地的變遷令人有恍如他世之感,但是這個「盛宴」仍不失其新鮮,我彷彿仍置身於豐富多變、精緻迷人的氣氛中。」
對我來說,Morris的整個生涯給我的啟發也很大,我在書中學到的知識與體會,相信在未來的人生一定也受用無窮,閱讀張忠謀上下冊自傳就是我這週的帶得走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