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智》:當個能思考、會分析、不被操弄的人
2025 Feb 27 批判性思考
前言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充滿危機的大草原上,必須從同伴被襲擊的經驗中快速學習,並馬上應用在下次同樣的情形之中,否則他們隨時有可能小命不保。
在《經驗法則》書中曾提到,人們將過去的經驗編織成故事,藉此面對變化多端的世界。這樣的經驗法則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捷思法能幫助祖先們快速辨識危險並瞬間做出攸關生死的反應。
但在21世紀,我們不再常有需要馬上決定的危險,取而代之的是複雜交錯的問題,而這是捷思法無法直接解決的,我們需要更精緻的思考。
《反智》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提到了,我們之所以能發展出語言、社會、音樂、科學等複雜的領域,全都是因為我們有思考能力,大腦就是我們相較於其他物種最大的優勢。
然而,大多數人卻沒有好好利用優勢。他們沒有思考更多的習慣,也造成了不願說理的習性,使得溝通變得窒礙難行,誤會也層出不窮。
為何人們不願說理?
人們喜歡快速地用簡單直覺、片面的想法定義某件事情,之後就再也不改變了,因為改變很耗精神,他們並不想要有任何變動。然而,在人們快速作出結論的習慣下,通常會思考不周,只看片面的資訊,導致得到錯誤的結論。最糟的是,這群人可能會像瘋狂的信徒一般,捍衛著自己錯誤的結論不願改變,只要出現跟他們結論抵觸的想法或是證據,就會被砲轟到體無完膚。
書中提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他不只是數學家,更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他創立了冠上自己姓氏的教派—畢達哥拉斯主義,他們相信轉生、吃素但不吃豆子,最特別的是,他們認為所有數字都可用一個特定的比率來表達,譬如說,數字1.5可以寫成它的最簡整數比3/2。
後來畢達哥拉斯的一位門生發現,根號2無法表示為兩個整數的比值,這本該是個值得慶祝的偉大發現,但根據流傳的說法,這位門生因為抵觸了教派的思想觸怒了信徒們,最終被淹死在海中。
這讓我想到前幾年發生的資深外交官—蘇啟誠輕生的遺憾案件。
2018年9月,日本關西地區遭受強颱「燕子」侵襲,導致關西機場嚴重淹水、聯絡橋損壞,數千名旅客滯留,包括數百名台灣人。
中國媒體首先報導「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派出15輛巴士進入關西機場,救出750名中國旅客」,並聲稱台灣人若自稱中國人即可搭乘。這些消息後來被證實為假新聞,但台灣媒體未經查證便大肆轉載,批評台灣駐日單位的「無作為」,引發民眾對駐大阪辦事處的不滿。
接下來的幾天,網路上出現大量批評駐大阪資深外交官—蘇啟誠及其團隊的言論,如「外交官都是垃圾」、「駐日辦有跟沒有一樣」等。甚至連在野黨議員也沒有查核事實真相,公開批評外交部與駐大阪辦事處處理不力,要求究責。
事實上,駐大阪辦事處沒日沒夜的在協助滯留旅客,但這些微小「好事」的聲量顯然完全抵不過批評聲。排山倒海的壓力、惡意中傷,最終壓得蘇啟誠在大阪官邸輕生了結。
被颱風困在外地肯定不好受,但在批評前是否可以多一次的思考,想想得到的資訊是否符合邏輯?網路上的鄉民也可以再近一步的查核事實,看看這些資訊是否可能被惡意操控?
盡可能思考更多、了解事實全貌,勇於改變既有想法,當個願意好好說理的人,未來我們更能避免類似憾事的發生。
認清事實前的自身矛盾
在思考更多及了解事實全貌前,我們還必須先對抗心理常見的矛盾,像是書中提到的「模式妄想症」。
模式妄想症
類似從經驗中編織故事,我們人類習慣透過「模式」來理解世界,用這些模式去感知,主動建構自己的觀點。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某支當紅的重金屬樂團,其音樂被指控導致兩名青少年舉槍自盡。儘管樂團的歌詞中並未鼓勵自殺,這兩名青少年可能已經有輕生的念頭,於是從歌曲中拼湊出斷章取義的訊息,或是在某句歌詞上無限延伸、合理化自己的想法,最終付諸行動。
這種現象被稱為「模式妄想症」,即人們在感知過程中過度尋找或建構模式,即使這些模式並不存在,也會強行合理化,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或行為。
視覺的模式妄想症:空想性錯視
模式妄想症不只限於上述提到的聽覺,也會影響視覺,導致「空想性錯視」,也就是從隨機圖像中辨識出不存在的已知形象。例如,我們容易在雲朵、石牆或紋理中看見人臉,甚至賦予這些圖像情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家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和鼎鼎大名的達文西便利用這種現象創作作品,是激發創意的有趣應用。
然而,空想性錯視也可能導致錯誤的信念,例如 1976 年 NASA 傳回「火星上的臉」照片,引發外星文明的陰謀論,儘管後來的高解析度影像證明那只是地形。另外,宗教信徒也常將隨機圖案視為神蹟,像是烤三明治上的聖母瑪利亞等。
此外,相信超自然的人更容易從雜訊中看見特定圖案,研究顯示這類人對「意圖」的腦部活動較活躍。在極端環境下,錯視可能升級為「第三人症候群」,即在極端孤獨、疲憊或壓力下,感覺有無形的陪伴者。登山家、探險家與飛行員都曾描述這種經驗,如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是美國著名的飛行員、作家、發明家、探險家。他曾在1927年駕駛單引擎飛機完成歷史上首次單人不著陸橫跨大西洋的壯舉,從紐約飛至巴黎,耗時33.5小時)在飛行途中曾感覺到透明鬼魂與他同行。這些現象顯示,人類的感知不只是接收訊號,而是積極建構,容易在混亂中尋找意義,即便這些意義根本不存在。
觸覺的模式妄想症:睡眠麻痺症
這種錯誤的模式辨識也會影響觸覺與身體感知,例如「睡眠麻痺症」(就是大家傳說中的鬼壓床)。這種現象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結束時,大腦意識已恢復,但身體仍處於肌肉麻痺狀態,使人無法動彈或發聲,並常伴隨恐怖的幻覺,如黑影或壓迫感,讓人誤以為遭受超自然入侵。睡眠麻痺症與其他異睡症一樣,都是大腦在清醒與睡眠之間切換異常所致。例如「入眠期幻覺」指人在即將入睡時,出現短暫的幻視、幻聽或幻觸。
這些現象的成因完全可用科學解釋,但歷史上人們往往缺乏查證,便依照自身文化與信仰賦予其超自然意義。這都是因為我們習慣從感知中拼湊出符合自身信念的解釋,卻忽略了更合理的可能性。
面對這樣的心理矛盾,運用科學方法查證,我們便能避免自己陷入這類的幻覺,用更合理的方式認清事實。
如何求真?科學是你的好朋友
我們該怎麼定義科學?
科學是一種系統性的調查方法,並非一套固定不變的事實。核心在於「再現性」與「自我修正」,也就是科學理論必須經過驗證,並在新證據出現時適時調整。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如放射性、盤尼西林、微波加熱等,皆源於意外的實驗結果,這些發現推動理論發展,逐步提升人類新的科技水準。
研究科學哲學頗深的哲學家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曾在1930年代提出「可證偽性」,作為科學與偽科學的區隔標準:科學假說須能提出可驗證、可被反駁的預測,如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相對地,占星術因無法被實驗駁倒,屬於偽科學(占星老師們不好意思了)。科學的進步依賴證據累積,理論可被修正或淘汰,例如愛因斯坦修正了牛頓的運動定律,使物理學更精確。
判斷科學與偽科學可依證據品質、邏輯一致性、可驗證性、整體證據支持度等標準。學習區分科學與偽科學,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也能避免被錯誤資訊所誤導。
如何從假象中篩選出真相?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最需要的是鍛練我們的懷疑精神與分析思考能力,這些是最有力的工具,讓我們能從一堆包圍我們的敘述中發覺真相。不論這些陳述是科學上的、政治上的、還是其他方面,同樣的方法都能讓我們將真正的信號從雜訊中篩選出來。如果我們不想被操縱或誤導,懷疑的精神簡直太有用了。
秉持科學的懷疑精神
分析性思考能幫助我們擺脫陰謀論與歪斜的世界觀,避免落入各種邏輯的陷阱。要評估任何主張,不僅要檢視推理是否連貫,更要確認前提是否有堅實的證據支持,而非僅靠單一觀點的片面敘述或迎合大眾偏見。
缺乏批判思考會讓我們容易被煽動者、獨裁者或江湖術士操控,進而成為極端思想的工具。懷疑精神的核心在於尋找真相,而非只為了迎合個人信仰或社會期待。
但必須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懷疑精神並不等於憤世嫉俗。真正的懷疑精神不是盲目的反對或否定一切,而是積極探問:「我們為什麼這樣想?」它是一種開放的討論與理解過程,而非為了關閉對話、阻止思考。
我們應該做的是遵循證據與邏輯,不論結論是否符合自身喜好。正如天文學家薩根所說:「特別的主張,需要特別的證據。」唯有培養科學懷疑態度與分析性思維,才能在錯誤資訊與陰謀論橫行的時代,保持理性、避免受騙,並找到事情的真相。
後記
數據也是另一個求真好朋友。
在《數據、謊言、真相》(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書中曾強調過正確數據的重要性。
本書也用了一些篇幅提到了數據。當我們看到數字時,第一反應一樣要套上科學懷疑精神,想想該數據的上下文是什麼?分母是什麼?
應用我們的物種優勢吧!
用大腦去思考、分析、批判,取代盲從權威、輕信聳動的敘述。
用科學的懷疑精神主動探索世界的真相,質疑他人的說法,也抱持開放心態適時更新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已經變成了一位能思考、會分析、不被操弄的人。
這個世界缺乏這樣的人,永遠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