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MindStackHouse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訂閱電子報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35)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10)
    • 溝通 (4)
  • 人物 (6)
    • 課程推薦 (2)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2025 Feb 20 批判性思考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跳脫故事的陷阱
      3. 別忽略了危機
      4. 致勝祕訣真的有用嗎
      5. 後記

      前言

      書中一開始就寫道:經驗是良師,但並非一向如此。

      我們確實常常認為過去的經驗都是未來的養分,看待未來所有事件時,都可以這些寶貴的經驗當作基準點來思考。但你是否有想過,這些經驗真的都是正確的嗎?你是否曾經被不正確的經驗綁架,不斷套用過去錯誤的知識。

      書中提到了以前的醫界都相信「放血」的醫療方法,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治百病。就連美國史上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oerge Washington)當時高燒不退,三位御醫及他本人都要求要採取這種做法。結果遺憾的是,總統不幸過世了。《思考101》書中也曾提到放血的故事,這是一種很大的確認偏誤。假設有100個人生病而沒有去放血,結果可能也會有75個病人會好轉,放血可能只是搭了順風車,剛好出現在痊癒的病人的案例中,使大家認為「對,放血就是最有效的做法」。但人們卻沒有去查明那些沒有放血卻痊癒的人為何會好轉?採取放血療法,病情卻沒有變好的人又是因為什麼?人們只為了支持「放血是有效的」的想法,不斷蒐集那些「放血&痊癒」的案例。

      顯然,這個經驗是無效的。經驗的確是我們強大的導師,只是我們必須先做好過濾系統。

      《經驗陷阱》一書以各種不同角度分析有可能的陷阱,我們首先從那些「不實的故事」開始說起。


      跳脫故事的陷阱

      人們如何從經驗學習?故事是很大的重點。

      經驗形成故事,而故事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建立一個跟世界互動的秩序。

      然而,最初得到的經驗其實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有時無法看見事實的全貌,造成後續的故事被過度簡化、不盡然全部正確,最終導致我們無法更好的預測未來。

      簡化的故事不等於經驗,書中提到了以下幾種結構鬆散的故事:

      • 低估隨機性的故事

        提到隨機性,我們必須搬出基礎的統計學概念—均值回歸。意思是一時的數據可能都是偏誤,不論是極高或是極低,但只要量大到一定程度,終究會回歸到正常值。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運動畫刊》的魔咒,常常可以看到某運動員上了封面後,之後的表現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回不去了。以均值回歸來看,這其實只是上過封面的運動員「回歸」他原本的競技表現,或許還是明星等級,只是不到上封面時如此讓人驚艷。

        這讓我想到NBA紐約尼克隊曾經簽過一個中鋒Jerome James,他生涯平均一場比賽大概只能拿4分,但在2005年季後賽面對國王隊,他平均每場比賽可以拿17分還有9個籃板,活像個明星中鋒。他在休賽季後,馬上獲得了紐約尼克捧上的大合約,不幸的是他後來馬上回復了原本平庸的數據,這筆簽約也變成NBA史上有名的爛約。

        不管是短時間內的好表現或是壞表現,都很有可能是尚未均值回歸的畫面,不可低估了隨機性的故事。

      • 扭曲時間的故事

        很多事件是需要時間醞釀的,需要夠久的時間才看得出效果。但相較於堅持,人們似乎更傾向在短時間內決定結論,判定這個決定、動作是有效還是無效的。例如健身、健康這種在短時間內的努力是絕對看不出成果的,大家可能就會沒有耐心等待結果而放棄。

      • 過度類化的故事

        也就是刻板印象、確認偏誤,前言提到的放血的故事就屬於這一類。

        這種過度類化的謬誤讓我們從個人經驗產生某種刻板印象,對現狀做出自己喜歡的解釋並且任意延伸,最後得出毫無根據的結論。

        (關於確認偏誤的詳細說明,歡迎參考《透過《思考101》,讓你的思維高度高過台北101》)

      打造真實的故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大部分的故事保持懷疑的態度。

      質疑我們是否低估了事件的隨機性?低估了事物發生作用所需的時間?覺察是不是犯了確認偏誤的陷阱?

      你可以透過數據、測試,質疑與驗證所有的假說,最後編織出真實的故事,真正從經驗學到經驗。


      別忽略了危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偏偏人都有一種傾向,容易輕忽事件引發的風險,尤其是那種小規模、不會發生在自身生活範圍,只出現在新聞上的災難。

      就算是當地曾發生災難,時間過得越久,對於那些記憶也就會越來越模糊了,此時經驗無法幫助我們防範災難,最後也將導致當地居民漸漸不再對這個意外有所防備。

      在這種情況下,搜尋跡近錯失的案例跟經驗重現是很好的做法:

      • 搜尋跡近錯失的案例

        「跡近錯失」這個詞來自於風險管理領域,最早被廣泛應用於醫療、航空、工程等高風險行業中。核心概念是指某些事件雖然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但由於運氣或其他因素,最終未造成實際的損害。

        跡近錯失的結果總是好的,這會讓人難以發覺事情的風險,繼續採用相同的程序或是方式做事。應該要超越經驗,察覺那些差點要發生的事件,或是已經發生但幸好沒有釀成重大損害的事件中學習。

        我曾經在一次長途開車的過程中感到非常疲倦,幾乎到了快要睡著的地步,但我一路撐著。直到下交流道後遇到將近100秒的紅燈才休息了一下,也不小心睡著了。後來被「嘣」一聲嚇醒,是我睡著後不經意的踩到了油門,撞上了前車,幸運的是只是力道很小的撞擊,車跟人都沒有大礙。試想,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睡著,又沒有減速的撞上前車會發生什麼事?車子損壞都還是小事,要是我自己受傷或是造成別人的傷害都是我無法承擔的責任。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但假使我沒有從這次經驗學到了什麼,以後可能就不會那麼好運了。

      • 經驗重現

        在災難過後,大多數政府都會設立博物館或是紀念館等,提醒人們不忘這次經驗的教訓。像是位在台中霧峰的921地震教育園區,或是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世貿中心遺址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到場館裡面參觀,了解當時的情況、後來解決的辦法,以及之後預防的方式,都是我們極大化這些慘痛經驗的方法。

        兩年前曾造訪過的夏威夷珍珠港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座紀念館,它建在珍珠港事件被擊沈的亞利桑那號上面,走在那裡還可以清楚的看見海平面以下生鏽的戰艦,讓人彷彿可以想像當時空襲的畫面。走進明亮、嶄新的紀念館裡,牆上刻著滿滿的犧牲生命的勇士,紀念著那些黑暗的歷史,提醒我們記得這些經驗,永遠不要輕視了戰爭的可怕。

      2025年1月,野火肆虐洛杉磯市郊,當地畫面令人難過萬分。希望當地居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或是看《經驗陷阱》這本書,即使30年內沒有再遇到一樣的不幸,也不要無視風險,繼續防患未然。


      致勝祕訣真的有用嗎

      他人成功的虛幻教訓

      你可能很好奇,向成功人士學習很直觀呀!為何會是虛幻教訓?

      向他們學習是很好的做法,但也應該思考這些成功的故事中暗藏的幾個假象:

      • 故事的準確性

      就像第一段:不實的故事提到的,假設成功故事中有些教訓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呢?當成功越美好,故事越有可能在過程中受到渲染與美化。

      • 因果關係

      你有沒有想過,某些成功特質可能是成功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我們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仿效其中一些成功的經驗。諸如「忽視他人的意見」、「向其他所有事情說不」等建議,聽起來很實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時候只有成功人士才做得到。

      • 代價

      人們往往只看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忽略了他所付出的代價,假如我們要學習成功人士早上五點起床閱讀、工作,也許到了傍晚就沒有體力可以去運動;假設你打算努力衝刺工作,或許就沒有時間陪伴小孩成長。

      自身成功的虛幻教訓

      自身成功同樣有個準確性的問題,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美化了個人的成功經歷,而忽視了其他因素,例如運氣可能佔了很大的因素。

      另外,我們也同樣常常忽略了因果關係。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擁有良好的溝通技能,擁有很多人脈,但這或許可能是因為你的事業成就所致,而非真的是技能。

      他人失敗的虛幻教訓

      失敗的經驗會因為每個人的解釋而有不同的詮釋,每個人失敗後所歸納出的原因可能都不盡相同。

      而且你本來就很難客觀地去尋找出他人失敗的真正原因,你或許會誤以為某個因素導致了失敗,但其實最終的原因不是這個,是那些他沒有說、你沒有觀察到的事情。

      自身失敗的虛幻教訓

      我們都有種無可救藥的自尊,在自己失敗時難以承認,在第一時間就將矛頭指向別人,這讓我們難以開始尋找失敗的原因。

      再者,就算我們真能靜下心來尋找失敗的原因,同樣也難以找到精準的「因果關係」。

      例如投資,找到了某個原因之後,就認定是它導致了投資失敗。但同樣的因素,可能在其他人的案例中又變成是成功的原因,或是這個因素根本不會導致成功或是失敗?又或是你現在累積的經驗、知識,根本還不足以察覺失敗及原因?

      在各種虛幻教訓之下,我們應該學習所有面向的案例,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且當我們在向他人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學習時,應該盡可能的多方比較,包含他本人的自省以外,還要去客觀的觀察他當時決策的所有條件,例如時機、環境等等一堆因素,盡量做到完全的客觀,即使這很難。

      除此之外,若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會更好,也就是能即時驗證習得的見解是否為真,驗證完後便能得到反饋,最後做出修正。如此一來就能得知這些經驗的真實性,且最重要的是能準確的為己所用。


      後記

      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在他的著作《成為一個人》中提到「我們之所以應該重視經驗帶來的教訓,正是因為它們可以受到檢驗與矯正。」

      我們在從經驗學習時,應該再加上檢驗與矯正的機制,而不只是盲目的學習。學到經驗後,更是應該把它放在心上,不要忘了那些付出的慘痛代價。

      套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如果沒有把握過去學到的經驗都是有用的,那你吃那麼鹹幹嘛?

      批判你的經驗吧,讓它們正確地帶領你解決未來的難題!

       

      歡迎訂閱靈感拼盤電子報

      每週五,我都會在這和你分享我最新讀過、聽過的好內容及生活閒聊,

      給你一些不同的生活靈感。

         
         
         

        我們不會寄送垃圾信,你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Built with Kit
        • 經驗
        • 偏誤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資訊對稱+正向外部性,你也有機會擁有開掛人生

        • 2025 Aug 07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用好奇心修煉你的 500 小時,成為最好版本的你

        • 2025 Sep 18

        讓查理蒙格跟你說,如何用普世智慧打敗生活中的「釘子」

        • 2024 Nov 05

        從《通膨的真相》,找出用科技進步升級自我的機會

        • 2025 Jul 24

        掌握雙系統登場時機,與你的《快思慢想》共舞

        • 2025 May 29

        《經濟學哪有只教你貪財》,它還能幫助你做更好的選擇

        • 2025 Jul 17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MindStack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