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排屋
0
  • 登入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24)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3)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培養偵查心態,建立你的《零盲點思維》

    2025 Feb 13 批判性思考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偵查心態與士兵心態
      1. 偵查心態
      2. 士兵心態
    3. 怎樣才算有偵察心態
    4. 尋求不同的意見,讓信念保有彈性
    5. 測試你是否足夠理解反方意見
    6. 如何應對現實與犯錯
    7. 後記

    前言

    你是否曾經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爭論不休?你是否曾發現自己的立場可能有錯,卻仍然死守不退,甚至因為被挑戰而惱羞成怒?

    《零盲點思維》巧妙地用「士兵心態」來形容這種思維模式,當我們把討論視為戰爭,就會傾向於防禦自己的立場,而非客觀看待真相。書中提出了解方:偵查心態——看透事物本質、真相的思維模式。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種心態的深入解析開始說起。

    偵查心態與士兵心態

    偵查心態

    擁有偵查心態,就是能看到事物本來的面目,而不是你「希望的樣子」,不自欺是偵查心態的原則。

    它能驅動你誠實地問自己一些問題,諸如「我在那場爭論中有錯嗎?」、「值得冒這個險嗎?」,它還能督促我們質疑自己的假設,並對我們的計畫進行壓力測試。當然,如果你發現你的言論有瑕疵或有誤,它也能促使我們快速的承認錯誤並進行改進、更新。

    書中提到:

    能夠不假思索說出一系列的偏見和謬誤是毫無幫助的,除非你願意承認在自己的思維中確實出現這些偏見和謬誤。

    由此可見,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是沒有知識,也不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士兵心態

    士兵心態其實跟之前提到過的確認偏誤有點像,我們天生就在意自尊、形象,會為捍衛自己的信念與不利的證據搏鬥。

    我們會不自覺地尋找證據來佐證、鞏固或支持我們的立場。時間一久,我們的觀點變得更加強化、鞏固。我們會死守著自己的看法不變,就像士兵躲在戰壕、搭建高牆,防禦自己心中的信念。

    假如我們改變主意了呢?那肯定就是投降了。頑強的士兵心中總會有個聲音是「千萬不可以投降!要堅持奮戰到底」這種心態總是激勵人心,但是如果用錯地方就不好了。

    如果士兵心態像是一名士兵在打仗以對抗不利證據,那偵查心態就像是一名偵察兵在繪製戰略地圖,逐漸將事件的「地圖」畫出來,讓事件真相浮出表面,且同時開放心態,持續修正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100%的士兵或是偵查心態,我們會隨著環境、狀態改變自己的心態。例如運動員在賽場上是偵察兵,他觀察球場上的一切,測試對手的戰術是否如自己想像的那樣,逐步改善自己的想法以贏得勝利;回到家後,他在生活中又變成了士兵心態,他不願意承認自己昨天家裡廁所淹水是他忘了關緊水龍頭,跟他太太吵個不停。

    我們都是偵察兵和士兵的混合體,但為了讓人生更順遂,我們應該盡量讓自己的偵查心態>>>>>>士兵心態。

    怎樣才算有偵察心態

    聰明跟知識淵博不等於你有偵查心態。《真確》一書也有提到,聰明的人往往更無法看清事實的真相,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知識高人一等,更會捍衛自己提出的觀點,這時的士兵心態會遠大於偵查心態。

    如果你覺得你很客觀,也不代表你有偵查心態。你認為自己公正、沒有任何偏見地提出某些論點,且這些論點可以說服自己。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人的論點對自己當然都很有說服力,不過不代表對別人同樣也是。

    要怎麼知道自己是真客觀還假客觀? 可以運用以下三種測試:

    • 雙重標準測試

      我們常不自覺的用不同標準評斷不同群體。雙重標準測試提醒我們,當評斷別人時,反過來想想如果是別人用同樣的標準、方式來評斷你,這樣合不合理

    • 局外人測試

      你在做任何決定時,總是會被情緒、各種因素影響。這時你可以想像別人站在你的位置來幫你決定,他們會怎麼做判斷?

    • 從眾性測試

      想像一下,課堂中大多數人同時舉手時你是否也會跟著舉手?我們往往會誤以為別人的觀點就是自己的觀點。例如你的部門大家都覺得該進軍海外市場,你也同樣這麼認為。這時你可以使用從眾性測試故意唱反調:假設所有人都不覺得該進軍海外市場了,你還會持相同想法嗎?

    回到要如何確認自己有偵查心態?作者給出了五個指標讓我們對齊。

    1. 當你意識到對方才是對的,你會告訴他嗎?
    2. 你如何回應批評?你歡迎別人批評你嗎?
    3. 你曾經證明自己錯了嗎?
    4. 你是否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自欺?
    5. 你有好的批評家嗎?

    就像是富蘭克林給自己的13項美德檢查表一樣,這五個問題也應該寫在便條紙上,貼在書桌前並定時回憶,以確保自己能漸漸具備偵查心態。

    尋求不同的意見,讓信念保有彈性

    為了避免過度封閉在自我的觀點,造成一言堂的窘境,偵察兵也必須逃離回聲室,聽聽不同的意見,建立觀點完整的脈絡。

    書中提到的找到對立觀點的第一個做法是:傾聽你認為講理的人。從前的我從來沒有尋找過對立觀點的想法,就算讀到這一段,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去追蹤那些有對立觀點的人的社群媒體,「被動」的接收那些相法的意見。前幾天聽了Podcast - VK科技閱讀時間,該集的來賓是Google工程師胡程維,他提到了我們應該「主動」去尋找對立想法中那些「有價值的」發言,這段話完全啟發了我。如果對立的想法是被我們被動地吸收的話,或許因為這些想法不是我所喜歡的,演算法可能根本不會把這類的發文推播給我。再者,我們的時間很寶貴,總不可能每天在手機上滑,滑到這些反面的聲音出現為止。我認為更好的做法是,主動搜集有哪些持不同觀點的人或是書。

    如果是人的話,搜尋他過往的經歷,看這些歷練是否足夠為他的言論背書,強大到我必須重視他的想法,重新審視我的信念。例如若是持相反觀點是張忠謀,我肯定是會再三確認我的想法是否有問題,才會跟大師不一樣。

    如果是的書,從Amazon、Goodreads等地方查看該書的評價,初步判斷這些資訊是否有價,順利通過篩選的話才開始閱讀。接下來的步驟是,假如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有共鳴(不管是同意或不同意),便可以開始訂閱作者的電子報(如果有的話),定期收到作者的來信,並視情況決定是否回信,與作者進行討論。

    透過這些做法,假如你原本的想法太薄弱,就可以藉此完成更新;若原本的信念很強烈且有足夠的論點支持,在經過這一番的試煉後,更是可以讓這個信念更加堅強,形成你的知識宇宙。

    測試你是否足夠理解反方意見

    書中說道,科技投資家Paul Graham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維持小的我執》,裡面提到「你給自己貼上的標籤越多,你就會越笨」。這是偵察兵常常需要偵察的問題,因為如果你給自己貼的標籤太多,士兵心態會集結起來搜尋各種支持的言論,並刻意忽略反方意見。這時的確認偏誤會非常強大,你甚至會扭曲所有接觸到的事實,讓這些數據符合你的想法。

    作者提出了他的因應做法:輕持身份認同

    你可以保有輕量的標籤,也就是一點點的身份認同即可,不要讓標籤霸佔你的思想。除此之外,你也要用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你所相信的信念,不是一昧的為這些信念爭論,像士兵那樣防禦,而是用偵查心態去探索信念本身的合理性,聽進歧見,適時的讓自己的信念更新。反觀,倘若你擁有是「重量級」的標籤,你將會像上述所說的士兵,一步步搭建很高的堡壘,以防標籤被攻破。

    那麼,要如何確認自己只是「輕持」身份認同?作者認為「意識形態圖靈測試」是不錯的做法,這甚至是他用來自省的北極星。

    所謂的圖靈測試是1950年電腦科學家先驅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的一種測試方法,用來判斷人工智慧AI是否具備跟人類一樣的智能。測驗方式是讓人類評審與一名真人和一個AI對話,如果評審無法分辨哪個是AI,代表這個AI成功模擬人類的智能,通過圖靈測試。

    意識形態圖靈測試則是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提出的方法。測試方法跟圖靈測試類似,目標是「你是否真正理解與你立場相反的意見」。在這個測試中,你需要用對方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觀點,並且說得夠自然、合理、沒有偏見,讓真正持這個立場的人分不出你到底是支持者還是對手。

    用這種方式測試,確保自己可以溝通、聽得進反方的聲音,並真確地知道對方的觀點,保持靈活的思考,避免自己落入重度標籤的無限循環。

    如何應對現實與犯錯

    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應對現實。

    回憶一下,當你發現你的想法是錯誤的,或是你錯過了某些機會,你會怎麼應對?我們常聽到的反應會是「不是我的錯,都是…的問題」、「這還好吧!」、「我也可以,只是我不要」。偵察兵不會有這些負面的自欺想法,他們的作法會是「留意一線希望」。

    留意一線希望,就是承認錯誤,然後找出其中值得學習的點,或是足以讓人開心的元素。

    例如剛結束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你在情緒過了之後,可以仔細偵察原因,並且學習之後不再犯。甚至可以找一些朋友當批評家,用他人角度評斷你們的問題,讓事實客觀一點。假使真的什麼問題都找不出來,好吧!那就承認你們只是不適合,把整個事件當作未來可以跟別人分享的有趣故事吧!2005-2014年的幽默美劇《How I met your mom追愛總動員》就是以男主角的角度,跟他的孩子敘說他遇到真命天女,也就是孩子們的媽媽的故事,整個旅程不乏令人難過的時刻,但最終都將成為美好的回憶。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用在商業、學習等許多不同的領域,讓每次的錯誤都更有意義。

    從錯誤中學習,也隱含了我們應該用新的想法面對錯誤。應該把錯誤當成是一種更新而非失敗。

    失敗比錯誤更讓人的自尊心受到痛擊,而錯誤又比更新更讓人掙扎。事實上,現在的你本來就是從過去的錯誤一次次迭代而更新完成的,現在的我們都是過去的總和。

    書中提到,程式設計師兼專案經理德汶.祖格爾(Devon Zuegel)鼓勵讀者不要將她的部落格文章視為永久的觀點,應該視其為截取自正在更新的一連串想法。

    我也想在此說明,我的網站中的每一個想法都不會是永久的觀點。這些都是我依照目前所學、所接觸到的事實而產生的想法,不代表我未來也會這麼認為。隨著學到的知識跟獲得的常識變多,誰知道以後我們會有什麼新的想法呢?假使之後我在同樣的議題上有不同的新看法,我會用備註的方式新增在文章當中,不會更改原始的內容,保留最一開始完整的想法,也同時紀錄我最新的改變。

    總之,時常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讓自己的想法接受挑戰,藉此得到更新的機會。

    最終,我的輸都是贏。

    後記

    建立你的偵查心態檢查清單。

    從有意識地覺察防禦心態,多加練習這種偵察的心態,就可以漸漸從只是被動地覺察,熟練到開始主動搜尋反方意見。不要求達成100%偵查心態,做得到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就已足以帶來正面的改變,因為這可以讓你更新想法,接著便能影響做法,最終影響你的整個人生。

    這一切都從最一開始的微小習慣開始,共勉之。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拒絕混亂!用《六頂思考帽》解鎖你的清晰思路

      • 2025 Jan 09

      撥開日常中的那些惱人的偏誤,《真確》理解世界

      • 2025 Feb 06

      《競爭策略》:將五力分析改造成適合你的版本吧

      • 2025 May 22

      想做出《精準決策》嗎?將你的決策經驗概念化吧

      • 2025 May 08

      如何避開《經驗陷阱》?開始批判你的經驗吧

      • 2025 Feb 20

      《小島經濟學》:從一張漁網,開始思考你的人生資本

      • 2025 Jul 03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