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排屋
0
  • 登入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腦排屋
  • 部落格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領域 (24)
    • 批判性思考 (10)
    • 決策 (11)
    • 經濟學 (3)
  • 人物 (5)
    • 課程推薦 (1)
      • 批判性思考 (1)
    經驗 (1) 偏誤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透過《思考101》,讓你的思維高度高過台北101

    透過《思考101》,讓你的思維高度高過台北101

    2025 Jan 30 批判性思考
    內容目錄
    1. 前言
    2. 流暢效應
      1. 對抗流暢效應
    3. 確認偏誤
      1. 克服確認偏誤
    4. 因果歸因謬誤
      1. 新近
      2.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3. 破解因果歸因的方式
    5. 偏頗的詮釋
      1. 如何與「偏頗的詮釋」相處
    6. 後記

    前言

    「約翰·海·惠特尼教授」(John Hay Whitney Professor)是耶魯大學的一個榮譽職稱,這個頭銜以美國慈善家、外交官John Hay Whitney的名字命名,用以表彰傑出的學者。本書作者安宇敬(Woo-Kyoung Ahn)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約翰·海·惠特尼教授」,並擔任思維實驗室主任,是認知心理學的權威。

    書中提到了八種認知偏誤,以下四種是我有一些想法,且與批判性思考息息相關的。

    流暢效應

    當遇到我們心智覺得可以輕鬆處理的事物時,會引發過度自信。

    你是否有這個印象,上課時,最一開始都在講一些較基本的概念,這時「流暢效應」就正在慢慢爬進我們的心靈,我們會因為那些很基本的概念,誤以為自己的心智已經可以完整的處理相關的知識,瞬間覺得老師講的很簡單,好像沒什麼好學的,然後就會開始放空、滑手機,最後耍廢太久,落得跟不上課程進度的後果。我學生時期常常有這個印象,導致我回家後常要另外花時間自學補足那些被我「流暢」忽略掉的部分。

    我們也常在生活中隨口說說「這那麼簡單,我也會」,舉TED的例子來說,18分鐘的演講看似很短,但其實背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多到令人難以想像。

    流暢效應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就連作者身為心理學教授也會不小心掉入陷阱。她曾被光鮮亮麗的菜園照片所騙,誤以為自家花園也可以輕易變的跟照片上一樣美麗,瞬間自信爆棚便訂購了可以滿足一整個花園的種子,結果只收成了整整四條辣椒、做了三次的羽衣甘藍沙拉。

    對抗流暢效應

    其實要對抗流暢效應的做法比我們想像中的簡單:親自嘗試!親身嘗試就會知道那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究竟是真的簡單還是其實困難重重。

    例如簡報或面試,親身去體驗、對著鏡子練習那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可以讓自己不只是停留在「想像」的階段,誤以為自己好像已經輕鬆的準備好了。

    又像是很多人都對某些社會議題有強烈的觀點,但其實他們還沒有根本的理解整個議題。書中舉了一個研究案例,受試者以為自己對某些議題很有想法,可以很流暢的說出自己這些強烈的觀點,但是研究指出他沒有辦法。這時「親身嘗試」又是個類似的作法。可以把這些議題相關的事物都找來,然後親自去動腦思考對於這些小細節的想法是什麼。

    規劃謬誤

    規劃謬誤也是一種流暢效應,用來解釋我們在規劃常展現的過度自信。在規劃未來的專案進度或行事曆時,我們傾向於僅聚焦在計畫該如何運作,以及必須做哪些事情來讓計畫成功。當你在心裡計算著那些過程時,它們全都運作順暢,這也助長了過度自信。以至於你會預估的比實際所需花費的時間還要短。

    我跟規劃謬誤很熟,行事曆上的專案被默默往後移一週,這種事情常常上演。

    為了克服規劃謬誤,我們可以刻意的想的更多。思考那些跟任務有關的潛在障礙,或是跟任務無關的無常,畢竟生活中有太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因素存在。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方法:永遠在原先預估的時間上加50%。假如你覺得兩天可以把要給老闆看的簡報做完,那就在行事曆上面畫上三天的時間,給自己多點時間餘裕給一些不可抗力因素。

    確認偏誤

    跟流暢效應一樣,我們平常難以發現自己犯了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就是人們心中存在一個答案,或是對某個信念深信不疑,會自動蒐集支持信念的事實,或刻意忽略、駁斥反面意見,藉此更加強化這個信念。

    書中以作者其中一個學生的醫生為例,醫生在看診時,對於病人的病況有自身的假設,然後問病人符合他心中想法的問題,以得到想要的答案,來支持自己的假設。但其實符合相同症狀的疾病或許有很多種,就算醫生假設的這種是最常見的。

    (當然我相信絕大部分的醫生不是這樣的)

    我們再以地平說為例,這是各地普遍古老的世界觀,甚至到17世紀世紀之前中國還有很多人認為地球是平的。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提出地球是圓的,17世紀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天文現象,提供了無法用地平說解釋的直接證據。但當時提出的「地圓說」因為當時人們根深蒂固的「確認偏誤」遭到了很多壓制,包含了宗教以及政治。當時的人們心中無比相信地球就是平的,會不自覺地蒐集所有說明地平說的敘述,並且深信不疑。

    我認為相較於這些錯誤的觀念,更危險的是確認偏誤容易使我們對自己產生誇張而毫無根據的觀感。

    我相信你一定也做過充斥在Facebook上的心理測驗,某些可能會毫無科學根據的曬出「你有34%憂鬱的傾象」(其實整個測驗都不科學)。這時確認偏誤就會悄悄地走進理你心裡。你得到這個結果後,心裡可能會覺得「不可能,我哪有憂鬱」。最糟糕的就是這些測驗結果可能會附上一些說明,例如經常感到心情低落,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等。從看到結果開始,你便會或多或少不自覺的開始在生活中搜集心情低落、對活動失去興趣等的實際例子以支持那些結果,然後驚覺「哇我好像真的有憂鬱傾象」。這便是確認偏誤導致的惡性循環。事實上你感到心情低落可能只是剛好那陣子公司的專案比較忙,導致你比較身心都比較累,也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因為你就是比較想在家休息而已,根本不是什麼憂鬱傾象。生活上不支持你有憂鬱傾象的案例或許遠比支持的多,只是因為確認偏誤,使你完全聚焦在那些支持的案例上。

    克服確認偏誤

    克服確認偏誤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給兩造公平的機會。

    以上述的地平說及地圓說為例,假設你對地平說深信不疑,但也請給地圓說一個機會,給自己的一個開放的心態,親自去研究地球是否真的比較有可能是圓的。

    再以Facebook上的心理測驗的例子來說,當測驗結果說你有憂鬱傾象,說你可能經常感到生活低落並且對活動失去興趣,那就要打開天線,去蒐集正面跟反面的素材。或許後來發現反面的例子大大超越的支持的案例,你根本比你想像的還樂觀開朗,那還得回來再謝謝這個心理測驗,讓我們真正認識自己。

    因果歸因謬誤

    「比賽時間只剩下2秒,洛杉磯湖人隊只落後一分,湖人隊的中鋒Anthony Davis被對方犯規站上罰球線,結果他兩罰都落空,球隊以輸球作收,Davis只能落寞地走回休息室。賽後有些媒體開始指責他心臟不夠大顆,關鍵時刻罰球不進導致球隊輸球,無法當合格的領袖……」

    我們看到這個報導往往都會覺得「對啊!他的兩顆罰球如果都進的話,球隊就會贏球了,真是可惜,希望他下次可以將功贖罪」

    但仔細想想,這場比賽輸球的責任真的完全在Davis的身上嗎?

    其他隊友的防守疏漏、投籃失準、教練的戰術失誤,或是剛好當天對手就是超乎常理的手感非常好,這些其實全部都可能是輸球的原因之一。Davis的兩顆罰球沒進,隱含著兩種因果歸因的謬誤,第一種是「新近」,第二種是「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新近

    如果有一連串的事件,我們會傾向選擇離結果最近的那個事件當作原因。就像可憐的Davis,剛好狀況不好罰球沒有進,便成了輸球的千古罪人。反觀結果如果是贏球的話,就可以變成superstar,集所有榮耀及讚譽於一身。就像是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常常執行球隊的最後一擊,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絕殺好戲。根據「新近」的因果歸因,Jordan的最後一擊就是大家相信的贏球的絕對因素,儘管隊友在球賽中籃板、助攻、抄截、防守都各有貢獻,甚至在最後一擊還幫忙卡位給Jordan很好的出手空間,大家還是只會記得執行那一擊的人。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什麼是必要條件?什麼又是充分條件?

    必要條件是滿足事件發生的因素。也就是必要條件必須一定要存在,事件才會發生。必要條件強調的是「不可缺少性」。

    充分條件是事件發生的原因,但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導致事件發生。如果充分條件發生了,必然會導致某事件,但這個事件發生的原因可能並非只有該充分條件這種可能。充分條件強調的是「保證性」,但非唯一。

    假設我們要討論的事件是「生存」,呼吸就是必要條件。你如果要生存,呼吸是不可缺少的。

    但年薪1000萬就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是充分條件,每年賺到1000萬可以保證你生活無虞,就算年薪50萬還是有辦法生存,只是可能無法常吃大餐、出國旅遊。

    回到上述的例子,Davis的兩罰落空是輸球的必要條件,因為如果他投進,球隊就有可能翻盤;但它並不是充分條件,因為輸球的原因遠不止於這兩顆罰球,還有整場比賽的表現、對手的狀態、戰術安排等多個變因共同作用。

    所以這場比賽的失敗責任,並不能只歸咎於Davis的最後落空的兩顆罰球。

    破解因果歸因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掉入了充分vs.必要條件的謬誤。

    「成功的人都很努力,所以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但努力可能只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之一,但不是必要條件,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像是運氣、人脈、策略等,會影響成功。

    「考上好大學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沒上名校就無法成功。」

    雖然好大學可能提供更好的資源和機會,但它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很多成功者未必是名校出身。

    那該怎麼破解因果歸因的謬誤?

    抽離情境可以幫助我們。

    抽離你當下高漲的情緒,接著想像自己拿著錄影帶,可以重複觀看整個事件並做分析,想想自己是否只關注了最近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更早的原因,又或是誤解了事件的必要性及充分性。盡可能尋找更多的因素,並判斷這些線索的合理性。

    偏頗的詮釋

    所謂的「偏頗的詮釋」,就是我們會把新得到的資料做適合自己的解釋,將這些資料解釋成符合自己想像的樣子,以支持自己相信的某些事情。其實這也跟確認偏誤息息相關,把看到的數據或是資料解釋成支持自己信念的模樣。

    2023年,NBC News有一篇這樣的報導:一名巴勒斯坦裔美國學生Ali Awad,在2001年911事件後的課堂上,一位名叫Josh的同學當著全班的面,大聲質問他:「嘿,你的家人為什麼要殺害我們?」這樣的質問直接將Awad與恐怖主義行為掛鉤,偏頗的詮釋他的家庭與恐怖攻擊有關聯。

    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看了很荒謬,但在美國由於911事件的印象太過深刻,對於穆斯林的敵意一直很深,Google搜尋量也說明了關於穆斯林的搜尋關鍵字有多可怕(延伸閱讀: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大大提升偏頗的詮釋的可能性。

    書中舉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數位時代的煩惱:他怎麼不回我訊息?

    「已讀不回」這四個字在現代是個顯學,在台北搭捷運或許每天都會聽到。大家總覺得曖昧對象已讀不回就代表沒戲了,或是小孩不回訊息,是不是故意在賭氣。

    但人們已讀後真的都是故意不回的嗎?或許對方就剛好只是走路踩到大便,需要處理一下;或是小孩睡覺睡到一半突然爆哭,害他得放下手機去安撫他。

    已讀真的有可能故意不回,但大多數其實只是我們偏頗的詮釋罷了。

    如何與「偏頗的詮釋」相處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腦中自然形成了許多觀念、知識與常識,這些框架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然而,也正因為它們的存在,可能導致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出現偏頗。

    要對抗這些偏頗的第一步,就是認知並察覺它們的存在。接下來,我們需要培養對思維的敏銳度,留意哪些想法穿過了我們的腦海,並進一步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合理的。

    另外,這也是一個可以跟他人相處更圓滑的機會。當別人的偏頗的詮釋給我們造成困擾時,我們能夠認知它,並容許他們不同的思考,可能當下難以改變,但可以理解他後再鑽研後續的行動。

    後記

    作者認為,認知心理學絕對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但解決方法,不是只是「避免去做」這麼簡單,事實上,不論要消除哪一種偏見,都是無比艱難的。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謬誤的最小可行單位就是從這些解決辦法開始,在生活中先「認知」這些偏誤,然後刻意練習解方。

    有了這些思考工具,我們未來跟新資訊接觸時,便擁有了很棒的過濾方式,且能透過清晰的思考辨別事件的真偽。

    你將不再輕易覺得事情很簡單,會認真做好萬全的準備;你也不會再把行事曆排滿滿的,會保留時間給可能的突發狀況;即使我們心中有某些信念,我們也能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接受挑戰與被推翻;我們還能抽離情緒,盡可能找到事件真正的發生原因。

    當我們認知並改善自身的偏誤時,你就能慢慢成為人群中那個最特別的存在。(這句話是充分非必要條件。)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讓查理蒙格跟你說,如何用普世智慧打敗生活中的「釘子」

      • 2024 Nov 05

      看懂《數據、謊言與真相》,用正確數據理解世界

      • 2025 Jan 16

      掌握雙系統登場時機,與你的《快思慢想》共舞

      • 2025 May 29

      掌握《停損的勝算》,成為人生贏家

      • 2025 Apr 17

      《零偏見決斷法》:讓WRAP框架決策你的每一個問題

      • 2025 Apr 03

      《小島經濟學》:從一張漁網,開始思考你的人生資本

      • 2025 Jul 03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腦排屋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