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問對問題了嗎》?用「重組問題框架」扭轉你的思考角度
2025 Jan 02 批判性思考
你有想過,你為了解決錯誤的問題,已經浪費了多少時間、金錢、精力、甚至生命嗎?你是否有一套標準、方法來檢視自己有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本書中的「重組問題框架」將祝你一臂之力!
什麼是重組問題框架?
「重組問題框架」就是放大規模用綜觀全局、分析問題,改變思考問題角度的方式。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要你違反直覺:面對困難問題時,先別急著找解決方案。你該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問題本身,不僅要分析,更要改變思考的方式,甚至是跳脫原本的框架,找到更好的「其他問題」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例如書中提到的美國收容所中大量棄養寵物問題,大多數人直覺的解決辦法是鼓勵領養。有個團隊改變思維、跳脫框架,找出為何寵物會被棄養的原因,最終發現許多棄養的問題來自於貧困。於是他們推動一系列的計畫,協助貧困家庭留下寵物,使收容所的寵物數量大幅下降。
遇到問題時的謬誤:花越多時間思考問題越好
常有人提到過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我有一個小時要解出一個問題,解不出來就會丟掉小命,那我會把55分鐘用來定義問題,再用5分鐘來實際解決問題。」事實上並沒有證據他講過55分鐘這個數字。
如果我們花太多時間問問題,剩下極少的時間去解決問題,最後可能會造成恐慌。比較好的做法是重組問題框架,繞一圈,且可重複多繞好幾圈。
繞一圈且多次重複
「重組問題框架」其實就是繞一圈思考並解決問題。刻意偏離原本直線的思考方式,轉移到更高層次的問題,等回到原本的方向時,會對問題有全新的理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多次重複「繞一圈」的動作,也就是在前進的過程中暫停好幾次。工作團隊可以在週一時先完成一輪「重組問題框架」,接著開始切換成行動模式,等週五時再次「重組問題框架」,問問自己:「根據本週行動的內容,我們對問題是否有什麼新的認識?目前的問題框架仍然正確嗎?」
重組問題框架的步驟
1. 為問題建立框架,開始繞一圈
為問題建立框架,就像是去釐清問題,把問題寫出來,思考真正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可以用檢查清單的方式列出能幫助自己檢視問題的方式。書中提到了幾種檢查方式,其中有兩個讓我眼睛一亮,分別是「問題框架是否『預設』某種解決方案?」及「是否帶有錯誤的妥協? 」
問題框架是否預設某種解決方案?
可以把問題分為「問題導向」及「概念導向」。概念導向其實並非是為了處裡某個現有的需求或是問題,失敗的風險較大。問題導向的需求則有較大的機率不會有預設的解決方案,因這種導向需求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去解決某個問題。
是否帶有錯誤的妥協?
錯誤的妥協指的是問題本身已經有早已定好的選項,要你在幾個選擇中做決定。因為有幾個選項可以選,就會讓人誤以為已經做好全面的考量,而忽略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只要換個角度、觀點來看就可以挖掘出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問題切勿冗長。如果能只用幾個句子就把問題講完,最有助於重組問題框架。
2. 跳出框架
遇到問題時,別急著投入,先跳出框架來看看。但執行這個步驟時會有兩個主要的挑戰:
克服工具定律
工具定律是哲學家卡普蘭(Abraham Kaplan)在1964年出版的《探究的行為》中所提出,他說道「給小男孩一把鎚子,他就會覺得遇到的所有東西都該敲一敲。」這就像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66年出版的《科學心理學》中提到的「如果你手裡只有一把鐵錘,那麼每個問題看起來都像釘子」。查理蒙格也曾提結合「多元心智模型」並提出自己的解釋:「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兩個思維模型,那麼他們會「折磨現實」,試圖讓它符合他們的模型,甚至會錯誤地認為現實真的符合這些模型。」(延伸閱讀:讓查理蒙格告訴你,如何用普世智慧打敗生活中的「釘子」)
我們常常喜歡把任何事情套用在自己認知的思想中,總覺得自己是最正確無誤的,殊不知其實陷入了「工具定律」及「馬斯洛鐵鎚」的陷阱而不自知。
跳出自己的專業,是跨過陷阱最好的做法。
尋找情境中不明顯的面相
還有其他因素也會「藏」在框架以外。如果想找出那些不明顯的解決方案,有時就必須仔細思考某項物品或情境的特性。
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假設你新家地下室有三個燈泡,它們的開關都在一樓且沒有標記。所有燈泡和開關都正常,且燈泡一開始是關閉的。
因為你的膝蓋在痛,所以希望盡量減少跑上跑下的次數。
問題是:你至少要進地下室幾次,才能確定哪個燈泡對上哪個開關?
有一種辦法,只要上下一次就能解決了:
- 打開兩個開關。
- 等一分鐘。
- 關掉一個開關。
- 下樓,摸摸看那兩個關掉的燈泡。其中一個應該會很燙。
這個解法利用了燈泡除了發光以外還有發熱的特性,我們在面對其他問題時,同樣也可以跳出框架,尋找情境中不明顯的面向,幫助我們想出不同且更簡單的解方。
3. 檢視亮點
檢視亮點的意義:找出正向例外,也就是做什麼事情能讓問題嚴重程度變低,或是幾乎不存在。
書中提到一個檢視亮點的故事案例:
「有一對夫妻常常因為各種原因吵架,他們仔細顯示原因後,發現他們的爭吵常常是十點後,因為疲憊而導致情緒較差,因此訂定出十點鐘原則,也就是十點後避免爭論任何事情」
他們的問題是「爭吵」,而「正向例外」是十點鐘前爭吵的次數較少,很明顯的,只要他們訂定這個規則,就能讓「爭吵」這個問題變得幾乎不存在。
由此可見,「亮點」是個可以幫助我們重組問題框架、找到解方的有效作法。
尋找亮點的三個做法
是否曾解決過這類問題?
回想之前的經驗,是否有經歷過類似的問題?如果有的話,試著回想起亮點,也就是當時的正向例外,並且創造能產生亮點的環境。
但我們要找個不是「特例」帶來的亮點,例如留職停薪四個月以緩解龐大的工作壓力。應該要聚焦在我們平凡的一天當中,不經意地做了什麼,讓我們成功抵抗壓力。如果能想到一些非常正向的例外,更是千萬不能錯過!
誰是群體中的正向異數?
這個問題幫助我們把眼光從「事」轉移到「人」甚至是企業身上,找出過去相似情況中能解決辦法的人,並且想辦法跟他學習,不管是拆解他的作法,或是親自向他請教。
我們能否把這個問題公告周知?
這個想法顧名思義就是把問題公開,並讓亮點、解答來找你。我們可以找朋友聊聊、跟不同部門的同事聊天,甚至是舉辦競賽,或在網路上懸賞獎金,讓不認識的人來幫你解答。2005年到2010年間紅極一時的奇摩知識+便是當時大家尋找亮點的平台,你可以在平台上設置獎金、提出問題,蒐集各個回答者的答案並選出你最喜歡的。這個結合競賽+獎金的平台提供了強大的誘因,讓所有認為知道解答的人都爭先恐後的提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獲選為最佳解答,拿到獎金。在沒有AI的當時,奇摩知識+可說是大家的ChatGPT,是找答案的最些場所。
回顧三個作法,其實,尋找亮點就是尋找學習的對象,無論是以前的自己,或從他人找答案,只要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人、事、物,都是好的「亮點」。
換個角度想,或許我們都要養成紀錄的習慣,用心感受自己的每一天,將一些故事、案例、方法、步驟等等,寫進自己的筆記本或是數位軟體中,給未來的自己更多的參考資料。
4. 用他人觀點思考-觀點取替
用他人觀點思考,也就是心理學裡的「觀點取替」:投注一些精神能量,仔細思考如果從某個人的角度來看會如何,也要思考某個問題或情境在他的眼中會是什麼樣子。
觀點取替並不只是同理心而已。觀點取替的範圍更廣,我們需要理解當事人的背景脈絡及世界觀,而不只是他當下的情感反應。
知名行為經濟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指出,有效的觀點取替有兩個步驟:錨定與調整。
- 錨定:想像自己採取他人的觀點,自問:「如果我在他們的情境下,會有什麼感覺?」但是有個明顯的缺點是,你認為的想法不見得真的就是他們的想法,這時便要進入「調整」的步驟。
- 調整:指的是放下自己的喜好、經驗與情緒,進一步問:「他們對事情的觀點,和我會有什麼不同?」在這個步驟,就要理解他人的背景脈絡及世界觀,試著模擬他在這個情境下最有可能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的模擬對方的感受及反應,但做好錨定及調整,能幫助我們有更高的機率做到觀點取替。
5. 繞完一圈重新回到直線上,繼續前進
經過了幾個跳出框架、向內挖深的步驟後,該是準備回到行動的路上了!
做出產品前測試你的問題:問題會議、實地測試
任何解決方案都應該先經過測試在落實,但其實在測試解決方案之前,就連問題也應該測試一下,回到最一開始講的,如果問題問錯了,那我們就算問題解決得再完美也是徒勞無功。
書中提供了幾個測試問題的方法:
問題會議:
這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布蘭克(Steve Blank)所提出的,方法是以創業者的角色去找目標客戶,試著把自己的問題描述給他們聽。這裡的重點不是要說服誰相信這套框架,而是要測試這套框架能否引起共鳴。目標是吸引客戶說話,而不是自己說話。
科技巨擘思科Cisco內部就使用了這個方法,他們把這個工作坊叫做「新創思科」,希望能讓員工迅速測試自己的想法。思科的員工常常會想出一些絕妙的概念,但一般公司的體制內不一定能迅速測試概念,看能否用於客戶的某個問題,尤其是結構繁雜的大公司。這個工作坊鼓勵員工在想出問題後直接去找幾個潛在客戶聊聊,獲得他們真實的想法,藉此測試概念的可行性。如果幾個客戶都認為這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思科便可以快速提供資源,讓員工開始推動專案。
設計一項實地測試
除了測試問題是否實際,也要測試這個問題夠重要,夠讓利害關係人真心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知道潛在客戶是否真的想要解決問題?其實很簡單,測試他們是否願意付錢就好。
在現今生活中,線上課程、募資產品的發行都會走過一套測試問題流程。在募資前的問券階段就像是團隊跟潛在客戶在開問題會議,他們邀請大家填寫問券,並以折價券當作交換,以了解客戶的想法。
而在發行的募資階段,更像是個實地測試,直接請客戶下訂單,並讓他們知道在前期支持專案的話便可以用較低的價錢得到服務。
這兩種測試都是很好的方法,使團隊投入大量精力前,能先精準了解潛在客戶的需求以及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以避免曲高和寡。
直接把概念丟出來:最小可行性產品
有的時候不一定要驗證你的問題。如果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想法,且前期所要花費的時間及金錢都尚在可接受範圍內,就直接做出產品,然後把整個概念丟出來,看看成不成功就行了。
新創團隊常常在打造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ost Valiable Produst」就是這個概念,並不需要真正打造解決方案,而是試著模擬出產品,看看客戶是否接受。事後再根據得到的反饋逐步調整,一步一步創造出客戶心目中的完美產品。
當然也有可能得到的回饋都是不佳的,那也可以幫助團隊直接棄用這個想法,再去打造新的產品。
我的觀點
1. 找到問題的「正確對象」
你可能很好奇,重組問題框架的順序很重要嗎?
其實順序並不重要,你可以依照目前的情境自由取用適合的步驟進行。書中指出,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找出這個問題的「正確對象」後,必需把他們的觀點放在最後再考慮,否則你的團隊會太過專注於瞭解與服務現有的客戶,就會在無意間使自己的產品對非客戶來說變得沒那麼好用,於是讓競爭者獲得進入市場的機會。
但我認為對象是一開始就要確認的,就像是創業都要先找目標受眾一樣,心中如果沒有想像中的目標對象,很難有清楚的目標,當然也更難知道要解決的是什麼需求。
另外,我也認為不需擔心自己的產品對於非客戶來說變得沒那麼好用,因鞏固舊有客戶遠比尋找新客戶來的重要。世界著名的行銷專家-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經提到:「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保留老顧客成本的五倍!比例雖然因行業而異,但只要把流失率降低5%,就能提升25%~85%的利潤」。老顧客對於產品有深厚的感情,假使團隊對他們照顧有佳、在乎他們的真實需求,將能進一步加深信任感,也有助於口碑行銷。
因此,更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就知道目標對象是誰,且深耕這段關係,了解他們真正的問題及需求,並思考解決方案。
2. 如何判斷該處理哪個問題框架?尋找最有可能達成目標的問題框架
書中提到,許多人在嘗試重組問題框架後,會遇到一個困擾,那就是他原本只有一個問題,但重組問題後卻變成了十個問題。針對這個困擾,作者提出了他的解方,尋找以下三種問題框架:令人意外的、簡單的、是真的就太不得了的。
在這個部分我有不同的想法。以上三種問題框架或許都蠻有趣的,但是是否會偏離我們真正的問題、目標?
畢竟我們不是預言家,永遠無法知道我們做的每一個問題框架是否是完全精準的,如果挑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框架,花了許多時間下去做之後,發現其實無法完成目標,那這些時間跟精力就白白浪費了。
如果我們的時間、金錢自由,選擇這些「是真的就太不得了」的問題框架的確可以喚起我們的多巴胺,可以探索解題過程中意想不到的樂趣。
但若是考量到現實層面,假使重組問題框架的最終意義是要達成我們的某些目標的話,選擇一個「最有可能達成目標的問題框架」似乎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就算這個框架不令人意外也不簡單。
為你的問題重組問題框架
試著將你大大小小的問題套入這套作法吧!從建立框架開始,決定把焦點集中在哪裡,接著分析問題,了解進一步的細節,最後開始實驗、實施完整的解決方案。也別忽略了「繞一圈」的步驟:要定期重新檢視,因為問題會隨著時間改變。
真正的高手,不是問題少,而是他們有一套無往不利的解決問題工具!